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年)》的通知

  1.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总体部署
  公益性地质工作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提供基础信息、突出优势矿产和重要成矿区带的资源评价、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展开。
  (1)在矿种上,优先安排金、银、铜、铅、锌、优质锰、铋、铌、钽、优质煤等矿产的调查评价;继续坚持钨、锡、锑、稀土、铀、重晶石、萤石等优势矿产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评价;开展地热、地下水及其它优质、新型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探寻金刚石、硼、油气等矿产资源。
  (2)在地域上,加强在成矿条件优越的重要成矿区带和找矿潜力大、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开展矿产资源评价,开展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成矿预测调查研究。加强重要经济区带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工作。
  2.主要任务与方向
  今后10年,我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重点是解决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重大的基础性地质问题、岩溶缺水地区、工农业生产的供水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国家出资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包括: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重要成矿区带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南岭中段,以锡、钨、铅锌、银、铁锰、稀有稀土等为主攻矿种,以骑田岭锡矿为突破口,开展资源评价;在湘西黔东南成矿远景区湖南段,开展以铅、锌、金、锑、优质锰为主攻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开展湘中和湘东北成矿区的锑、金、铜、钴、铌钽和稀土等矿产以及涟邵煤田、郴耒煤田的能源矿产资源评价;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以及洞庭湖水患区和岩溶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全省重点县(市)灾害地质调查与预测,以及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重要城市和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力争提交资源量铅+锌500万吨,锡160万吨,金200吨,铜5—10万吨,铌+钽3000吨,锑10万吨,铋10万吨,优质锰7000万吨,煤1.6亿吨。
  以地方财政出资为主体的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是重要经济区带内的水工环地质调查与评价,农业地质调查,全省县级以上城镇新规划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危险性评估,对地方经济具有战略影响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以及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与地质有关的其它工作。
  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在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开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力争在省外及国外投资勘查矿产资源方面有较大突破。
  1.在矿种上,鼓励对金、银、铜、铅、锌、钴、铌钽、优质锰、地下水、地热、矿泉水、优质煤、油、气以及其它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矿产勘查。
  2.在地域上,鼓励矿山企业和社会出资在老矿山如黄沙坪铅锌矿、宝山铜矿、柿竹园钨多金属矿、水口山康家湾铅锌矿、锡矿山锑矿和湘西金矿等老矿区开展深部、周边的找矿工作。鼓励在经济欠发达且具有资源潜力的湘西北、湘西南地区进行适合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勘查。鼓励在勘查程度较低、成矿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3.限制在下列地区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重要工业区、城镇以及市政工程附近,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重要河流、重要水库和重要水源地的主要集雨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附近,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国家规划矿区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规定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其它地区。
  4.禁止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重点风景名胜一级保护区内、地质公园一级保护区开展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禁止外商在军事禁区开展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
  三、地质调查评价与勘查重点规划区
  “十五”期间全省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攻矿种是铅、锌、锡、金、铜、铋、优质锰、铌、钽、锑、优质煤以及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非金属矿,如优质高岭土、海泡石、石膏、饰面建材等。
  重点规划地区见表3、表4。
  1.能源矿产重点规划区
  煤炭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有:冷水江—涟源,斗笠山—桥头河,郴耒煤田,黄丰桥—兰村,宁乡煤炭坝—衡龙桥。油气资源重点工作区有:涟源凹陷,邵阳凹陷,洞庭凹陷沅江段。铀资源重点工作区有:诸广山—九峰,九嶷山—都庞岭。地热资源重点工作区有:株洲湾塘—马家河。
  2.金属矿产重点规划区
  调查评价区:龙山—保靖铅锌矿,沅陵唐浒坪及外围金铜矿,沅陵—辰溪铅锌硫铁磷矿,怀化—通道金铜钴矿,涟源—邵阳金锑矿区,浏阳—平江金铜钴稀土铌钽多金属矿,湘东金铅锌多金属矿,祁东—衡东铅锌铜银多金属矿,醴陵市雁翎寺—团山背金铜矿,阳明山—大义山锡铅锌铌钽矿,茶陵—桂东锡铅锌银铌钽矿,九嶷山—都庞岭钨锡铋金银,千里山—骑田岭锡铋铅锌矿,永州东湘桥锰矿,诸广山—九峰铅锌锡钼矿,宜章莽山锡稀土矿。
  勘查区:溆浦百牛坳金矿,锡矿山及其外围锑矿,宝山—黄沙坪铅锌铜矿,常宁水口山—康家湾铅锌等。
  3.非金属矿产重点规划区
  古丈—吉首磷矿调查评价区,张家界教子垭砷矿勘查区,沅陵北溶重晶石矿勘查区,石门磺厂非金属矿勘查区,宁乡道林—韶山银田寺海泡石矿调查评价区。
  4.水工环地质及农业地质调查重点规划区
  长江中游湖南段(洞庭湖)主要水患区环境地质评价,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区(湘西、湘中、湘南地区),湘江流域、京广线、京珠高速沿线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区,洞庭湖区、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填图。
  地热及矿泉水重要勘查区为宁乡灰汤外围高热水区,平江富CO2碳酸矿泉水。
  5.基础地质调查重点规划区
  (1)1:25万区域
  长沙市幅、益阳市幅、郴州市幅、道县幅、衡阳市幅、株洲市幅。
  (2)1:5万区域
  泮春幅、官渡幅、樟树脚幅、草市幅。

第四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一、开采总量与方向调控
  1.保持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鼓励开采国内、省内紧缺及市场效益好的矿产,限制开采供过于求、经济效益差、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矿产,对出口优势矿产实行限产保值。
  (1)能源矿产
  鼓励开发和利用环保型能源。通过“关井压产”,调整煤炭生产结构,限制开采高硫煤,高灰煤,禁止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在不能采取有效的脱硫措施时生产能力的扩大。根据市场需求,调控煤炭生产总量。积极扶持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洁净煤及煤加工技术,鼓励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限制开采石煤,“十五”末期,石煤年产量控制在160万吨以内。放射性矿产的开发由国家统一组织。
  (2)金属矿产
  鼓励开采铅、锌、铜、金、铌、钽等矿产资源,提高铅、锌、铜资源的自给率。控制钨、锡、锑、稀土开采总量,“十五”末期,钨、锡和锑的精矿年产量分别控制在0.65—0.7万吨、0.35—0.40万吨、2.00—3.00万吨。大力发展铅、锌、锰、钨、锑的精深加工。
  (3)非金属矿产
  鼓励开采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非金属矿产,加快发展非金属矿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环保、节能、农用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大力开发以非金属矿产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严格控制重晶石、萤石等出口优势矿产的开采总量。到2005年,重晶石和萤石的生产量分别控制在20万吨和15万吨以内。
  2.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多元化矿产资源供应体系
  (1)立足省内
  继续保持有色金属开发利用在全国的优势地位,充分利用省内优质高效非金属矿产资源和其它优势矿产,加强对铁、磷、锰、铅、锌等低品位、难选冶、资源量大的矿产的开发利用研究。
  (2)面向省外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我省矿业人才、技术、加工及区位优势,积极参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矿产资源供应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商的技术、资金来我省投资优势矿产的深度加工,特别鼓励加强对贫矿和难选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以资本注入的方式,建立跨地区、跨国界的集探、采、选、冶、贸于一体的大型铅锌业集团、钨业集团、锑业集团、锰业集团,建立稳定、安全的跨地区、跨国供应体系,铅、锌资源主要着眼于西部开发区,富铁矿、铬铁矿、铜、钾盐等省内国内急缺的矿产应着眼于资源条件优越、投资环境好、与我国关系友善的发展中国家。
  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设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区域和规划区(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科学管理、促进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的重要手段。
  1.矿业经济分区
  根据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和集中程度以及开发利用的产业基础,将全省划分成五个矿业经济区。
  (1)湘东北区
  包括长沙、岳阳、湘潭、株洲四市。本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技术、人才优势明显;冶金、化工、陶瓷、玻璃、洗选煤等矿产品加工业基础雄厚。区内锰、金、铌、钽、磷、海泡石在省内具有优势或比较优势,是开发利用的重点矿种。发展方向为技术密集型的矿产品加工业,努力将其建设成国家级陶瓷、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2)湘中区
  包括娄底、邵阳两市。本区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煤、锑、石膏、水泥灰岩是本区的优势矿产,锰、金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发展方向是:依托优势矿产资源,适度发展采煤业,大力发展洗选煤、煤化工、锑矿产品精深加工、优质水泥;通过省内外矿产资源调节,做强做优钢铁工业。
  (3)湘北区
  该区包括常德、益阳二市。区内非金属矿产极为丰富,分布高度集中。砷、岩盐、芒硝、玻璃石英砂岩、石膏、膨润土、海泡石为区内的优势矿产。发展方向是:依托非金属矿产资源,发展以水泥、玻璃、高强石膏为主的建材工业和盐化学工业,做好膨润土和海泡石应用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
  (4)湘南区
  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是湖南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钨、锡、铋、钼、铅、金、银、稀有稀土、隐晶质石墨等矿产在全省占绝对优势,煤、岩盐、芒硝、硼、长石、高岭土、萤石在省内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方向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深加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多元化,使其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盐化工、建材和全国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矿产品供应和加工基地。
  (5)湘西区
  该区包括怀化、张家界、湘西自治州。锰、锌、金、重晶石、磷是本区的优势矿产资源,水泥灰岩、玻璃用石英砂岩也较丰富。本区要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大区内锰、锌、金的开发力度,把本区建设成为全省锰、锌、黄金、重晶石等矿产的生产与深加工基地。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区域
  根据湖南省矿产资源区域分布特征,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开发利用现状、产业基础、内外部条件及资源潜力,确定澧县—石门水泥灰岩、石膏、玻璃用石英砂岩、膨润土、海泡石、岩盐、芒硝、砷集中分布区;平江万古—浏阳七宝山金、铜多金属、磷、海泡石集中分布区;花垣—凤凰茶田—新晃贡溪锰、锌、汞、重晶石集中分布区;沅陵官庄—黔阳—靖县平茶金集中分布带;桃江板溪—冷水江—邵阳煤、锑、水泥灰岩、石膏集中分布区;湘乡金石—湘潭鹤岭锰集中分布区,衡山—江柏堰—衡阳市茶山坳高岭土、钠长石、石膏、盐岩、芒硝集中分布区;祁阳黎家坪—东安水泥灰岩、溶剂灰岩集中分布区;常宁—郴州市—宜章煤、钨、锡、铋、钼、铜、铅、锌、隐晶质石墨集中分布区等为我省“十五”期间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区域。
  3.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分区
  为使全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呈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对全省主要矿产的开发进行规划分区,共划分77个规划区,其中鼓励开采区17个,限制开采区20个,禁止开采区40个(表5)。
  在鼓励开采区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应逐步规模化、集约化,资源的开发强度和深度需加大。在限采区内,要严格限制采矿权数量的设置,不得新建矿山,有计划地逐步关、停、并、转一些小型矿山,同时还要限制采矿权人的开采规模,控制开采总量。禁采区内的矿业活动除了不能开展新的矿业活动外,对已有的矿业生产应限期关停。
  (1)鼓励开采区
  鼓励开采的矿种有锰、铜、铅、锌、金、银、铌、钽、岩盐、芒硝、石膏、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玻璃用石英砂岩、高岭土、陶瓷土、海泡石、膨润土。鼓励开采区有澧县合口—石门新关—临澧大浮山,花垣卡棚—民乐,沅陵张家冲—怀化岩冲,湘乡金石—湘潭鹤岭,平江万古—浏阳七宝山,会同陶金冲—靖县平茶,溆浦江溪垅—洞口江口,邵阳常乐,湘乡棋子桥—涟源梓禾山,衡山江柏堰—常宁水口山,茶陵邓阜仙—锡田,城步苏家冲—清源,祁阳黎家坪—东安白岌岭,江永铜山岭—道县后江桥,桂阳宝山—黄沙坪,资兴儿角塘—郴县铁石垅。
  (2)限制开采区
  限制开采的矿种有煤、石煤、铁、钒、钨、锡、钼、铋、汞、锑、稀有、稀土、磷、砷、萤石、重晶石、隐晶质石墨。限制开采区有龙山洛塔—桑植麦地坪,石门东山峰—大清山,常德太阳山,岳阳新墙河,溆浦观音堂—安化渣梓溪,桃江板溪—冷水江,益阳泥江口—宁乡煤炭坝,湘阴望湘,平江南江桥—传梓园,浏阳文家市—醴陵大障,凤凰茶田,新晃贡溪,邵阳枫溪江—邵东牛马司,湘潭良田寺—杨家桥,衡南川口—攸县兰村,祁东对家冲—王家老屋,常宁双安—耒阳—永兴,炎陵黄上—石寮,宁远新开,嘉禾袁家—汝城砖头坳。
  (3)禁止开采区
  禁止开采区有壶瓶山、九大公山—澧水三源、东洞庭、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塔、西南洞庭、小溪、大围山、康龙、黄桑、云山、紫云山、舜皇山、阳明山、江口鸟洲、桃花洞、都庞岭、大远源口、九嶷山、八面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火岩溶洞群、张家界砂岩峰林、万佛山丹霞地貌、崀山丹霞地貌、飞天山丹霞—溶洞地质遗迹保护区;德夯、凤凰古城、波月洞、韶山、南岳、炎帝陵、苏仙风景名胜区;天门山、夹山、大云山、南华山、东台山、岣嵝峰、五盖山、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
  禁止在长沙等12个主要大中城市周边开采砖瓦粘土矿。
  三、矿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通过优化大中型矿山企业的外部环境,实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内部整改及矿山企业向多元化发展,提升它的自我发展能力及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以大中型矿山企业为骨干和龙头的矿业格局形成。鼓励以优势的大中型矿山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多矿种开发和加工的矿业集团,提升矿业的整体素质,实现产业升级。
  1.矿山企业规模结构调整
  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矿区(床)的矿产储量规模相适应。除零星分散矿产资源外,对新建矿山,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其所占用的储量规模相协调。一个矿区原则上只审批一个采矿主体。对已取得采矿权但其开采规模与矿区(床)储量规模显著不协调的矿山企业要限期整改,逐步达到规定标准。积极引导具备生产技术条件的合法小型矿山,通过联营、合作、改造等形式,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至2005年,煤炭矿山调减至1500个,使骨干煤炭企业与小型企业的比例达到1:1.8,建筑用砂矿山调减到400个,砖瓦粘土矿山调减到800个,建筑石料及制灰用灰岩矿山调减到850个。
  2.产品结构调整
  调整矿种利用结构,延长矿产品加工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时期在重点开发利用铅、锌、锰、铌、钽等资源的同时,要加大海泡石、石膏、水泥灰岩、高岭土、膨润土等优势非金属矿和矿泉水、地热的开发力度,使之成为矿业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依靠科学技术,重点发展铅、锌、钨、钼和硬质合金及其深加工产品,兼顾发展锑、铋、稀土、钡盐、锰盐、元素砷等产品的精细化工和开发超细、高纯非金属产品、表面改性非金属产品,新材料非金属产品;调控煤、钨、锡、锑、稀土、萤石、重晶石及石墨的开采总量。
  3.技术结构调整
  引进新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和支护技术的研究,推广锚喷支护技术工艺;发展洗选煤技术,提高洗选煤能力,推进煤资源的洁净利用。
  开展对低品位、难选冶矿石的选、冶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以及矿山尾矿、废渣等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不断加强铅、锌、钨、钼、硬质合金、锑、锰、稀土、钡盐等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创新;2003年前,淘汰土法炼铅、锌、汞、砷、锑等。通过扶强弃弱,实现冶金工业总体优化。
  加快水泥、玻璃、石材等传统矿产品的技术结构的调整,压缩和淘汰落后的立窑水泥生产,扶持和提升工艺先进和规模化生产的大型企业。2002年以前淘汰窑径小于2.5米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积极发展中高档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减少陶瓷原料的出口。不断开拓非金属矿产的应用领域,积极推广海泡石长效肥、高强石膏粉等优势非金属矿产品在工农业中的应用。
  4.设立新建矿山企业准入条件
  (1)申请开发的矿种、矿区、矿山建设规模条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湖南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矿山开采规模必须与所占用的矿产储量相适应,矿山建设必须符合规模生产、集约经营的原则;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矿种、申请采矿者应当提交产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2)地质与矿产资源储量、资料条件。必须有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储量。
  (3)开发利用设计条件。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矿山设计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方法、选矿工艺及采、选设备必须科学、先进、合理、安全。
  (4)开发利用效率条件。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收率设计指标均能达到规定的要求;对具有工业价值的共伴生矿产有综合开采、综合利用方案,对暂不能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矿产以及含有用组份的尾矿应有保护措施。
  (5)开发资质条件。有与所建矿山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其它有关规定的资质条件,禁止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开采矿产资源。
  (6)生态环境保护条件。必须符合新建矿山生态环境准入条件;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环境保护、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及安全防护措施,并与矿山建设同时进行。
  四、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1.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回收水平
  矿山企业必须按照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必须达到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采选回收率;支持对低品位及难选冶的金、铁、磷、铅、锌、锰等矿产采选冶技术工艺研究,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综合回收率;加大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矿山“三率”考核体系,重点加强对集体和个体矿山“三率”考核;制定有效措施,保证“三率”达标;到2005年,全省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1%—3%。
  2.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监督和鼓励矿山企业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含共伴生组分的矿床,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包括共伴生矿产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鼓励矿山企业开展共伴生矿产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矿山企业开展对“三废”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展经常性检查,督促企业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到2005年,有色金属共伴生矿山综合利用率达到45%。

第五章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一、总体要求
  1.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建立“绿色”矿业,实现矿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勘查阶段要查明矿区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建议;矿山可行性调查、设计和基建阶段要依法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矿山生产阶段要规范采选活动,坚持“三废”达标排放,防止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安排示范工程,提高土地复垦率及还绿率。闭坑阶段要做好矿坑废水等的污染根治,并做好以“复垦还绿”为主的矿山土地综合治理。
  3.加强制度创新,加大对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
  建立和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及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投资体制。探索新的控制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已闭坑矿山遗留的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力度。
  二、新建矿山生态环境准入条件
  (1)新建矿山必须提交拟建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保护方案,在不能采取有效的脱硫措施的情况下,禁止新建含硫大于3%的煤矿;限制改建、新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
  (2)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3)设立采矿权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制度。采矿权人在领取采矿许可证的同时需与矿政主管部门签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书,并分期缴纳不得低于治理费用的备用金,对按设计要求分期治理的采矿权人,收取治理备用金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其治理备用金本息分期返还给采矿权人。
  (4)矿山企业须有专人监测矿山环境。
  (5)以下地区应禁止开采: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市规划区或国家重点工程所在地。
  (6)以下地区应限制开采:重点水土保持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危险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范围内。
  三、现有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矿山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大力增加植被,阻止水土流失。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矿山企业关闭矿山,须按照批准的关闭矿山报告,完成有关劳动安全、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工作,或缴清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费用。
  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开发及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进管理措施。
  四、探索新机制,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
  建立与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体制,引导矿山企业增加投入,政府积极支持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和提高矿产资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监管制度。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方面,要坚持“开发者恢复、破坏者治理、受益者补偿”的原则。
  在区域上,湘西及湘西北地区以加强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为主,湘中注重岩溶塌陷和矿区采空区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湘东南地区以防治滑坡和泥石流、矿山尾矿和废渣堆积点产生的矿渣泥石流为主。
  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工程及示范工程,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十五”期间,全省规划实施邵东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双峰县坳头山硫磺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衡阳县瓷泥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衡阳市川口钨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常宁县水口山铅锌矿生态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宁乡煤炭坝镇土地复垦与地面塌陷治理、浏阳七宝山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花垣县“三废”治理与土地复垦、锡矿山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土地复垦以及黄沙坪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10项重点工程,规划复垦还绿面积8375公顷,其中复垦面积为1137公顷,还绿面积7238公顷,要求在重点工程实施范围区内,完善“三废”排放设施,实现“三废”无公害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做到“三废”达标排放,治理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次生地质灾害。

第六章 规划的实施和保证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全省矿产资源规划体系
  本规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并接受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的监督和检查。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市(州)、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以上一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同级相关规划相衔接,落实本规划中的有关规划指标,并编制本行政区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重要矿产开采的专项规划,市(州)、县(市)矿产资源规划要纳入同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每五年编制一次,必要时可按规定程序组织修编。
  建设与完善矿产资源规划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与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及其他管理系统相衔接,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重点矿区的矿产储量增减、资源利用水平、矿山生态环境等的动态变化及规划实施情况,并向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规划信息。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改革和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机制
  拓宽地质勘查投资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矿产资源勘查的规律和特点,以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政府与企业相结合、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矿业投融资体系。充分利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专项资金,并通过国有矿山企业重组、资源补偿费征收、矿业权价款、财政拔款等途径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具有找矿前景的短缺矿产勘查项目、到省外国外投资勘查省内短缺矿产项目、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改造项目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等。
  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尽快出台《湖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指南》,制定符合湖南实际的矿产资源勘查、投资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湖南来勘查、开发矿产资源。鼓励矿山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和寻找矿山接替资源。
  建立集探、采、选、冶于一体的大型矿业集团。鼓励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矿山企业采取收购、兼并、联合、承包、入投、控股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鼓励建立跨地区、跨省份、跨国家的矿业开发集团。
  三、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
  建立矿业权审批会审制度,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对于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的勘查、开采项目,不能达到新建矿山企业准入条件的,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不得批准设立矿山企业。矿业权申请人应当事先查询项目是否符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对于不符合本规划规定的,不得申报矿业权。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和管理。凡大矿小开、一证多井、乱采滥挖、资源利用不合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破坏、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责令限期整改,仍不能达标的,吊销其采矿许可证。杜绝越界采矿、无证采矿、以探代采等矿产开采行为。加强对煤、钨、锡、锑、重晶石、萤石等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发的矿种的开采和营运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承运无矿产品准运证的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矿产品及其冶炼产品。选矿生产单位不得加工无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采出的保护性开采特定矿种的矿产品。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