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的评价认证体系建设。参照国际质量认证的通行做法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办法,组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中心,建立起一整套农业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并在种子、农药、化肥、农机、饲料、兽药、农膜等一系列投入品方面进行使用前的认证试点,摸索经验,扩大认证领域。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为基础,积极推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吉林名牌农产品和GAP(良好操作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系列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和管理工作。广泛开展优质农产品国际认证、跨国认证。同时开展转基因农产品、非转基因农产品认证,以及农产品产地环境认证和专营农产品市场认证。
(四)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示范区建设。东部地区主要建设参、鹿、蜂、烟草、冷水鱼、林蛙、苹果梨、山葡萄、山野菜、矿泉水及林木等原料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区;中部地区突出搞好优质专用型玉米、大豆、稻米和肉猪、肉鸡、肉牛、食用鱼原料生产及深加工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区;西部地区重点建立草原红牛、优质细毛羊、白鹅、草产品、杂粮杂豆、油料及水产品的标准化示范区;环城郊区着重建立以肉、蛋、奶、菜、果、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的标准化示范区。到2005年,全省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0个,农业产业化标准化龙头企业10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要与发展玉米产业经济、实施大豆振兴工程、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绿色食品开发、牧业小区建设、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无公害水产品开发工程紧密结合,注意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不断提高示范区建设规模和发展水平。
(五)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逐步建设和构筑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运营高效、安全可靠、覆盖全省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及各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信息网络。健全农业标准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及时、准确、系统地收集和发布国内外农业标准化信息,交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验。开展标准信息检索、网上咨询、信息传递等网络服务工作,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体系。
(六)加快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区别不同层次,采取培训教育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能够适应和胜任不同管理岗位、不同生产领域需要的多元化建设队伍。省级重点培养好制标采标人才,市、县重点培养好标准实施的复合型人才,乡村和企业重点培养好标准应用人才。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设立农业标准化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