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吉政发[2003]5号)
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适应加入WTO后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全面贯彻实施《全省农业标准化“十五”期间发展规划》,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的整体素质,加速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和农业经济国际化进程,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如何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它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并加以实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其核心内涵是工业领域的先进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将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激烈角逐和竞争,竞争的范围明显扩大,竞争的核心突出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的蔬菜、水果、肉鸡、水产品因技术指标达不到进口国标准要求,而屡屡受到封关、设限和退货,造成很大损失。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我省作为农业资源大省,要在农业经济走向国际化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必须在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面率先突破,有所作为。农业标准化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农业经济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农业资源大省新形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主动站位,自觉地把我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新时期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根据《我省农业标准化“十五”期间发展规划》的要求,确定如下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发展思路: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农业技术高新化以及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以主动应对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推广手段为支撑,以实现农业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实施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标准化运行水平,加速全省农业经济国际化进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更高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