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向基层,拓展内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一)各地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宣传文化单位等国办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办成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各类群众性文艺学会、协会和文艺社团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深入推进科教兴晋、科技兴农等文化科技宣传活动。
(二)利用现代科技推动先进文化传播。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以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山西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网点、发展数字文化网络为突破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和文化服务。特别要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普及网络应用、农业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脱贫治愚,使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积极繁荣社区文化。要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文化单位、社区服务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社会举办、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学校、机关以及社会在设施、人才方面的优势,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民共建文化活动。
(四)推进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在农村继续推进小康文化建设,实施综合文化设施建设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建设示范点。在有条件的城市继续推进广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并逐步扩大区域、拓展形式,丰富内容。大力发展假日文化、旅游文化和小城镇文化建设。做好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重点命名和发展一批民间艺术之乡,艺术之乡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省群艺馆应积极组织山西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提高工作,将山西优秀民间艺术进一步推向国内外市场。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解决贫困地区乡镇电影队放映设备和拷贝,努力搞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力争“十五”期末实现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艺术表演团体、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要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发挥作用,深入基层为群众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要充分发挥流动图书车、小康文艺宣传队、文化大篷车的作用,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下乡新方法和新形式,坚持“送”与“建”相统一,“送”与“用”相衔接,以“文化下乡”促“乡下文化”的发展。
(五)繁荣艺术创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组织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深入基层,为群众多创作一些贴近时代和生活、短小精悍的文艺作品。要移植改编优秀作品,开辟群众文艺创作园地,加大传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