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聘人员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以连续在该单位聘用的时间计算。但原固定制职工第一次解除聘用合同的,其经济补偿金按连续工龄计算。
(三)聘用单位出资引进或培训受聘人员,当事人双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在聘用合同中约定服务期限及违约责任。
(四)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所在聘用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九、聘用争议处理
(一)要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妥善处理人员聘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维护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二)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在公开招聘、聘用程序、聘用合同期限、定期或者聘期考核、解聘辞聘、未聘安置等问题上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可申请调解、仲裁。
聘用单位要成立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受理本单位聘用争议的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
聘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成立由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业务部门和工会组织组成的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受理所属聘用单位聘用争议的调解申请。
(三)聘用争议当事人应在聘用争议发生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方式向本单位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无效的,5日内向主管部门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聘用单位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聘用单位主管部门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申请后的调解时限均不得超过15日。
经聘用单位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聘用单位主管部门聘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均无效的,当事人可按有关规定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当地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仲裁结果对争议双方具有约束力。
十、管理与监督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聘用制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聘用制的推行和管理工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工作负有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责,有权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和本省有关聘用规定的行为,并对有关责任者做出处理。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督促工作。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