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浙政发[2002]2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二00二年九月十六日
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行动计划 二00二年九月)
序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面临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后作出的必然抉择。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为基本内容,把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推向实施阶段。199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率先实施《全球21世纪议程》的国家之一。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三大基本国策,并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发展的两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国家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浙江省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组织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等 30多个单位,在进行各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厂《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可持续发展纲要》)。
《可持续发展纲要》依据《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要求,从浙江实际出发,提出全省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以及包括农业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通信和能源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与地区协调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与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行动计划。《可持续发展纲要》基础数据以2000年为基期,计划大体上按三个阶段推进:近期2001—2010年,中期2011—2020年,远期2021—2050年。在规划的内容上,突出近期与中期,尽量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可操作性;贯彻了全省“十五”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决策。
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作出厂“建设‘绿色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可持续发展纲要》的制订和实施,是贯彻这一决策的重要内容。建“绿色浙江”,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正成为向现代化迈进的浙江人民的自觉行动。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崭新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发展,其基础是“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谋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是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是在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绿色浙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口增长减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
1.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78年至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24亿元增长到6036亿元,年均增长13.2%,在全国的位数由第12位上升到第4位,财政总收入由27亿元增加到658亿元,年均增长1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279元和4254元,年均实际增长7.4%和8.8%。浙江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小省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大省,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并开始走向富裕。
2.人口增长速度显著下降。
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2.34‰降到2000年的4.17‰。优生优育和科教、文卫、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人口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加大耕地合理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严格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合理进行围垦造地、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连续五年实现全省耕地动态平衡。兴建多种水利灌溉工程,兴利库容约185亿立方米,年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达200多亿立方米。全面实现“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目标,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超过105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近60%,居全国前列。
4.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不断加大。
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行政府领导环保工作责任制,以工业污染防治、水环境和大气污染整治、城镇环境保护为重点,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工程成效显著。全省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已达100余万吨,县以上所在城镇都陆续建设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29处(面积13.22万公顷)、森林公园57个(面积26.7万公顷)。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环保工程取得成效,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势头有所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5.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2万平方公里。累计整修加固江堤海塘7000多公里,建设水库3828座,总库容353多亿立方米。1840公里的大陆沿海基于防护林带基本合拢。加强了对地震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防御台风暴潮、水旱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地减少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人口规模过大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承受巨大压力
浙江人口密度较大,达到442人/平方公里,是全国的3.35倍。长期以来,以量的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人均占有水平已经很低的资源、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可持续发展存在着较大隐患。
1.人口规模过大,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
2000年全省总人口4501万,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92%,就业压力逐步加大,高素质人才比较缺乏。资源需求和废弃物排放量将大幅上升,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生活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2.水、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矛盾突出。
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2142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环境污染严重。耕地资源总量减少,人均耕地仅0.036公顷,不及全国的一半。后备资源有限,人增地减矛盾愈趋尖锐。与其他地区相比,我省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面临更大的压力。
3.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
森林植被质量不高,树种结构和林分类型不合理,人均森林面积0.123公顷,蓄积量3.1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和全国的人均水平,近海渔业资源锐减,四大经济鱼类已难以形成捕捞旺季。水土流失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32.2%。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台风暴潮和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部分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
4.局部区域污染继续加剧。
2000年全省污水排放总量为21.3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61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为1390.2万吨。平原河网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全省流域性水环境问题仍然突出。煤烟型大气污染和酸雨问题严重,酸雨污染、频率和强度未有大的消减。城市机动车尾气正成为城镇大气主要污染源。近岸海域和部分港湾海水污染加大,有些海域已成为赤潮多发区。
(三)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
迈入21世纪,浙江省进入了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要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竞争优势和文明富裕的地区之一,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条件。
21世纪初是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在发展经济时,绝不能忽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条件。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相当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追求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强调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要从浙江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坚持不懈地进行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进入新世纪,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以结构提升和质量提高为主的发展转型期。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向更多地依靠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生产力布局从相对分散向以城市为中心相对集聚转变;要素配置和产品销售从主要依靠国内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发展目标从主要追求经济增长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转变。面对国际国内发展背景的变化和浙江可持续发展的形势,特别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向,在新世纪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遵循《中国21世纪议程》,认真贯彻三大基本国策,从浙江实际出发,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决策,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法制保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强调发展的同时,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资源有限、资源有价的使用观念,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观念,以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和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要关注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再生能力,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2.注重科技先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资源型经济为效益型经济,变粗放型经营为集约型经营,实现经济增长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3.体现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要把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围绕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整体协调。
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强化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能力。要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矛盾,力求因地制宜,讲求实效。
5.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可持续发展纲要》构筑了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和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全局观念,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和分步实施的原则。
6.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法制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要把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依靠法律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