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质量。
进一步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规范艾滋病性病诊疗服务,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利用学校教育、岗位培训和医学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医学生和医疗卫生人员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及技术的全员培训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警惕,及时发现病人,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防止医源性感染;消除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恐惧和歧视,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规范化、高质量的诊断、治疗、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同时卫生部门还要进一步整顿性病诊疗服务市场,坚决取缔无证游医。
各地要根据当地艾滋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在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地方,建立社区艾滋病防治专业骨干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对感染者和病人实施医疗照顾与关怀,并加强管理,减少其流动,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存的宽松环境。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同等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按规定支付。各地要鼓励开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求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团体和慈善机构可设立艾滋病社会救助基金。
(四)健全网络体系,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基础和应用研究。
进一步加强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网络和实验室检测网络及质量控制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展生物学、人口学、行为学、社会学监测和艾滋病病毒检测,及时准确地分析与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价组织体系,定期对政策、防治方法和措施开展综合评估,不断调整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要将艾滋病性病信息网络纳入卫生信息网建设中,提高艾滋病应急事件处理能力。“十五”科技攻关中,要加强对艾滋病控制与治疗的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方法。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及时推广应用先进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三、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办法,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来抓。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防治艾滋病性病协调会议制度及其办公室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领导。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各项措施和指标。要定期召开防治工作会议,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防治工作的问题和实际困难,提出各阶段防治工作的新要求,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工作的氛围,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二)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