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自行改换燃气钢瓶检验标志和漆色;
(八)其他影响用气安全的行为。
第六章 公共交通经营管理
第一节 资质管理
第六十六条 公共汽车客运,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多家经营、依法运行的原则。
第六十七条 公共汽车线路实行专营权管理制度,专营权通过政府招标或者授予方式取得;公共汽车线路专营权受法律保护。
经营者通过前款规定取得的专营权,未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转让。
第六十八条 申请从事公共汽车客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取得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资格;
(二)有相应的经营规模,符合技术标准的车辆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三)有符合规定的服务设施和固定场所;
(四)有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资金;
(五)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第六十九条 从事公共汽车客运应当向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公用事业管理部门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者进行资质审查,对符合第六十八条规定条件的,按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发给公共客运资质证书。申请者凭资质证书分别向工商、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有关开业手续。
经营者需要停业、歇业或者变更注册项目的,应当提前30日报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收回资质证书。
第七十条 非公共汽车营运车辆不得在市区从事公共汽车营运业务。
非公共汽车营运车辆,不得在公共汽车线路沿途车站前后30米内停靠或者上下客。
第二节 营运管理
第七十一条 公共汽车客运的经营业务,包括定线编码及市区内包租、租赁车辆的营运服务。
经营者必须按照核准的线路营运,不得擅自改变或者中断。
经营者在线路投入营运前,应当编制线路行车作业计划,报请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十二条 经营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和自治区、市有关公共汽车营运管理规定,并接受公用事业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二)按照行车作业计划和要求,组织运行;
(三)执行本市公共汽车服务规范和标准;
(四)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运价标准,使用公用事业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共同核准的统一票据;
(五)定期向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填报营运统计表。
第七十三条 投入营运的公共汽车车辆,必须持有公用事业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城市公共客运营运证。未取得营运证的车辆,不得在本市从事公共汽车营运。
营运证和上岗证件实行年审制度。营运证和上岗证件应当按照规定使用,不得伪造、冒领、转借。
第七十四条 公共汽车从业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培训,经公用事业管理部门考核合格的,发给上岗证件。
经营者不得安排未取得上岗证人员从事公共汽车经营服务。
第七十五条 公共汽车营运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服从客运管理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遵守公共汽车服务规范,服从调度;
(二)按照核定的营运线路,在规定的车站上下乘客,不得越站或者在车站滞留等候乘客;
(三)保持车容车貌整洁,安全文明行车;
(四)按照有关规定携带和使用证照;
(五)不得拒载、抢客、中途逐客;
(六)按照核定运价标准收费;
(七)车辆在运行中由于临时故障不能继续运行时,应当安排乘客免费转乘同线路营运车辆;
(八)协助、配合公安部门查处在公共汽车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七十六条 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投诉管理制度,设置投诉专用电话,接受乘客投诉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