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推广小水电、节柴灶、沼气池等的建造技术,注重节柴技术体系建设。
13.农产品加工综合配套技术。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产品加工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十五”期间培育一批区域性支柱产业,建成一批龙头产业集团(或企业),继续搞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和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先支持大宗农、林、牧、渔产品、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以及特色野生资源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及设备的开发与引进。
建立农产品加工优质原料基地。加强农产品优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支持大宗农畜产品、果品、野生资源、饲料、饮料、食品、药用动植物等加工企业的发展。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检测技术体系。重点加强粮、油、肉、奶、蛋、蔬菜、果品、水产品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4.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根据我省洪涝灾害严重、干旱缺水和水污染三大问题并存的状况,加强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展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提高用水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针对我省工程性缺水严重的特点,在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两方面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和转化率,重点研究开发拦蓄水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技术,以及改革农田灌溉制度,组配提高水资源效率的技术体系。
加强灌溉农业技术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完善田间灌溉系统,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新技术,引进开发适合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供水设备与技术。建立节水灌溉制度和工程示范,为主要灌区技术改造提供成熟技术和模式。
大力开发旱作农业技术。针对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土壤保墒能力弱,以及大部分旱作为雨养农业的特点,采用雨水蓄集利用、免耕或秸杆覆盖、膜覆盖等农艺技术和工程技术,选用适宜品种,引进和开发有效的集雨技术、保水技术和保水新材料,建立高效配套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用水方案,实现地区间、农田间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高效输配水系统及调控技术,研究制定主要灌区、区域河流水资源联合调度运行方案。
15.努力发展农业气象科技,扩大服务范围。根据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气象减灾技术、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环境工程技术、模拟与信息产业技术。
在农业气象减灾技术方面,以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技术及减灾技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和农作物抗逆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人工增雨、人工防雹等先进适用技术,引进和推广蒸散抑制剂、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防冰核抗霜剂等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和病虫害在特定气候条件下预测预报研究,趋利避害,减少自然灾害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