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完善购物功能。主城商贸中心区着力培育完善商业步行街,在建筑装饰、门面设计、店堂商品陈设、霓虹灯广告等方面进一步改造,提升档次,突出特色,打造国内一流的购物设施环境。每个地区商贸中心都应培育一个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中心商业街区。培育、引进知名大店名店,五大商圈主要引进世界商业名店和国际先进业态,突出品牌商品经营,形成名店与名品的经营格局。在主城区外环规划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地区商贸中心着力引进国内市内大店名店,发展大中型品牌零售商场、综合超级市场。建设培育专业特色街,重点培育家电、通讯、建材、服装等专业一条街。
(3)培育会展经济。扩大会展数量和规模,提高会展水平和质量。重点把“一会一节”、“高交会”、“美食文化节”培育成为全国性的会展活动;办好名特商品展销会、服装节、啤酒节、西部农产品博览会等一批专业会展,扩大其在西部的影响。加快会展设施建设,在主城区建设国际标准展位2000个以上的大型会展设施。地区商贸中心城市结合本地旅游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办好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会展,繁荣市场,活跃流通,刺激消费。
(4)构建信息网络。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积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搞好信息的集中收集与发布,形成全市商贸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依托重庆市电子商务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开展现代网络工程服务,拓宽“网上大市场”覆盖面,提高运用水平。
(5)发展现代物流。规划建设大渡口──九龙坡、上桥、北部新区和万州四大物流园区。构筑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建设,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大宗物资流通提供方便快捷通道;构筑公共信息网络平台,鼓励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连接企业经营网点,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形成初步的现代物流基础服务网络体系。重点支持发展大型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加工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物流经营实体,引导、鼓励批发、仓储、货运、邮政等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二)培育十大流通骨干企业
培育一批流通骨干企业,是提升重庆商贸竞争力十分重要的举措,是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的重要内容。“十五”期间,我市要着力培育30家在西部、在全国有影响和竞争力的大型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企业和集团,并从中打造十大极具代表性的骨干企业,使其在现代流通中发挥流通引领作用。
1.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到2005年,培育销售规模上50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达到6家,10亿元级的企业达到5-10家。
2.发展定位
十大骨干企业要发展成为制度新、机制活、营销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社会影响力大的大型流通企业,具有行业的领头羊作用和示范作用,其经营规模在西部同行业中排名前列。
3.主要措施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围绕制度创新,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中外合资、相互参股、规范上市等产权多元化形式,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规模大、业务范围广的,建立母子公司制的企业集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责权明确、各负其责、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
(2)提升主业优势。以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在巩固现有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向西部地区及全国扩张网点,加大辐射力度,扩大主业经营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提升主业优势和竞争力,成为西部地区流通企业的领头羊。强化精品、特色战略,突出特色经营,精品销售,创建多层面的服务精品、促销精品,扩大社会影响,促进主业发展,引领行业进步,全力打造企业形象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3)强化核心竞争力。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根据自身特点、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积极调整经营业态。批发企业积极向分销和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发展;零售业要发展各类连锁经营和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网上商品采购;餐饮业要注重发展包括原辅材料经营在内的以品牌、特色为基础的特许、加盟连锁经营。通过业态的调整,实现低成本、零库存、快增长、高效益。
(4)全面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注重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有机结合,在现有实时收银系统(POS)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尽快实施以供应链/需求链为基础的商业流程重组,同时导入客户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等现代营销管理手段,逐步探索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深化商业职能运用程度,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三)建设培育100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
社区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发展社区商业服务业,是加快我市商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性措施,有利于满足和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
1.发展目标
2002年至2005年,在主城9区及万州区、涪陵区、合川市、永川市、江津市规划建设100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其中街道片区型社区72个,住宅小区型社区28个,覆盖户数72.1万户,覆盖人口224.1万人,占14个区非农业人口比重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