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圳工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工业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深圳工业结构中,除电子信息产业外,其他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均比较低,产值比重均在10%左右,部分在5%左右;大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50%,中小企业产值比重高于50%以上,企业生产规模在全国35个行业中领先的比较少,大型骨干企业群尚未真正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仍不突出。
2.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水平较低,研发(R&D)投入不足。深圳工业产值中,加工装配形成的产品产值比重超过70%,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不到10%,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到5%。技术开发投入少,资金使用分散,造成多数行业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基本依赖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较弱。
3.工业结构多元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既有“一枝独秀”的竞争优势,也存在“一业独大”的结构风险和市场风险,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亟需进一步协调。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而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以及发展潜力大、支撑作用强的基础工业和装备工业的发展明显不足,与上海、广州等地相比,深圳工业的发展缺乏后劲,难以保持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4.工业产品国内市场开拓不足。由于在国内市场份额较低,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滞后,随着入世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局面的形成,深圳产品缺乏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此外,深圳工业产品很大程度是市场在“外”,比较忽视产品国内外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化、多样化,企业自身营销能力与制造能力之间也存在一定矛盾。
5.工业行业中一些产业链、产品链和供应链“缺失”。深圳有些电子信息企业的产品按产品分类属于高科技范畴,但在产业链中,这类企业和产品密集度已趋饱和,出现资源分配紧缺和恶性竞争局面,对产业链、产品链的有机构成造成负面影响,亟需加以疏导;而一些传统产业和物流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作为高科技企业的关联企业,已经成为产业链、产品链上的重要一环,亟需重点扶持。
6.深圳工业用地资源十分有限,产业布局规划亟需加强。特区内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特区外用于连片开发的集中工业用地也越来越少。早期深圳工业大多是在“一企、一村、一路”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缺乏科学布局和规划,特别是缺乏基于产业发展链条的工业布局规划。一些主导产业群和主要企业群的不合理分割,导致产业配套、产品配套、技术配套相互脱节。
7.工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近年来工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整个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深圳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比重一直偏低,不利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深圳GDP要保持12-15%增速,工业投资比重需达到35-40%的水平,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工业投资比重却由1990年的42.1%降至2001年的16%,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另外,深圳引进的外资仍以港澳台中小投资为主,跨国公司的投资不多,大规模、高技术含量的投资更少,长此以往,将制约深圳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8.工业发展的生产经营成本较高。深圳工业用地、劳动力及水电的价格较高,企业运营成本也较高,直接影响到深圳投资环境,成为制约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从深圳工业的现状来看,长期积累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突出,调整的任务艰巨,难度较大,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十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加入WTO的政策过渡期,各项世贸政策、规则将按照协议逐步到位,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势必发生重大变化,深圳工业结构调整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挑战。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市的总体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首要目标,以企业增强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要载体,形成产业自我转换、自我完善的机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和大企业(集团),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大力发展优势战略产业,积极扶持新兴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发展规模较大的先进制造业,形成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合理工业布局,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二)基本原则
1.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结构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基础是市场。选择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杠杆,优胜劣汰,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导向、投资导向和监管手段,克服和避免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弊端。
2.循序渐进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结构调整总体上应该遵循产业结构演变和成长的一般规律,形成产业内部相互依存、逐步升级的链式结构。要充分利用深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区的特殊功能,通过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优势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避免走一般地区产业演变的老路,利用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跳跃性的特点,使深圳工业的最佳部分或最有潜力部分实现跨越式发展。
3.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新一轮工业结构调整仍然主要采取增量调整和存量调整两种方式。存量调整是进行增量投入的基础,增量调整是存量调整的启动器。深圳工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存量,必须通过适当收缩,改善资产配置,优化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必须加大增量调整力度,以增量投入推动存量优化,特别是解决工业发展后劲问题,必须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加大公共财政引导力度,加大民间投资投入力度。
4.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相结合。从深圳实际出发,以实现比较优势为基础,加强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和产品选择,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鼓励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适当分离,推动企业战略联盟和市场联动,集中优势资源,解决对深圳工业带有长远性、根本性的问题。
(三)总体调整目标
依据深圳工业发展的现实与可能,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提出深圳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选择一批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产品和项目,以完善产业链、形成较完整的配套能力为方向,带动一批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提高,将深圳建成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和区域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中心。
1.在产业结构方面,逐步实现优化与升级。到2005年,优势战略产业将占工业总产值的50%,新兴产业将占工业总产值的15%,传统支柱产业将占工业总产值的35%,形成高科技产业与传统支柱产业并举的格局。
2.在产品结构方面,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到2005年,重点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将占有重要地位。建成八大基地: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产品生产基地、最大的交换机生产基地、最大的移动通讯生产基地、最大的磁头和硬盘生产基地、最大的视听产品生产基地、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最大的珠宝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钟表生产基地。
3.在技术结构方面,初步形成核心开发能力。到2005年,建成约50家国家、省、市级技术开发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整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例达到60%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总计达到5000件以上;建立10家以上传统产业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使平台成为行业研发、新技术推广及信息服务的中心,为全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