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
(渝府发[2002]75号 2002年9月25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为了充分发挥消费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现就我市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消费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九五”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轨迹表明,居民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我市最终消费年均增长9.6%,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6%,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在我市投资、消费、出口3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比重最大。据市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全市最终消费1078亿元,预计到2005年,我市新增消费能力累计可达到2138亿元,其中,可直接转化为最终消费的将达1816亿元,消费潜力巨大。
(二)当前我市消费的主要特点
消费结构进入优化转型阶段。恩格尔系数下降,非商品消费上升,温饱生存型消费基本满足,宽裕小康型消费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6年的 49%和63.2%降至2001年的38.7%和54.1%。城市居民消费已达小康水平,正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消费总体上越过温饱线,正向小康过渡。
城乡居民消费处于积蓄期。“九五”期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分别为6.6%和5.1%,消费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1.7%。同全国比较,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但储蓄增长高于全国。2001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增幅高出全国6.7个百分点。我市消费能力总体上仍处于积蓄阶段。
消费增长主要由本地居民拉动。在我市1000亿元消费总规模中,本地居民消费约占920亿元;外来(包括国外旅游人员、境外常住人员、会议会展参会人员、国内旅游人员等)消费仅占80亿元。外来消费总额及比重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均有较大差距,我市吸引外来消费工作潜力巨大。
(三)影响我市消费增长的三大因素
一是城镇低收入群体比重较高,农村购买力偏低。2001年,我市城镇困难群众达70余万人;农民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偏低,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1752元。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收入越低,越不敢花钱,严重影响消费心理预期。
二是消费环境欠佳,消费热点不突出。近几年全国部分大城市呈现的家用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在我市尚未形成气候。较高的停车费、修理费及停车不便,导致私人购车容易养车难。教育供给总量不足,特别是成人教育、非义务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优质教育发展滞后,不能满足需求,且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办学投资占教育投资总额的比重不足2%。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住房货币化进程缓慢,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尚未启动,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使住房消费增长受到一定抑制。此外,传统消费观念对消费增长也有一定影响。
三是流通结构不适应现代消费增长的要求。传统的购物性商业经营比重仍然较高,非购物性服务的经营规模小,比重低,发展不快,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非商品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流通经营结构的不完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消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全市消费增长的预期目标
根据我市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分析今后几年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状况,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特别是非商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05年,全市最终消费将达到1816亿元,年均增长12.8%,高于“九五”时期2.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5%,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