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扩大高新技术装备进口,努力扩大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的比重。积极推进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工作。调整进口结构,鼓励企业进口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利用我国进口关税下调,降低进口成本的时机,支持进口我市急需的先进技术、原材料和零部件,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产品档次。到2005年技术设备的进口比重达到40%。
(二)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的基本思路:坚持扩大吸收外资规模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并举,政策引导与优化环境并重,吸收国外资本与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并行的方针。突出吸收外资在扩大对外开放中的先导和促进作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提高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外向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造改组为重点,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以扩大出口为目标,培育两头在外的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领域,采用多种利用外资方式,努力使吸收外资成为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之一。
1.拓宽外商投资领域
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重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吸收外资的领域;加大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力度,实现工业吸收外资新的突破,加快农业吸收外资的步伐。
——大力鼓励外资投向生态开发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应把农业作为我市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领域,积极引导外资投向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生物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农业信息工程;建立良种、畜禽、果蔬、花卉、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开发优质柑桔、水产、奶类、薯类等品种;从事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销售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开发性项目;发展生态农业和城郊旅游观光农业。
——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都市发达经济圈”应按照我国加入WTO多双边承诺,加大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力度。努力在金融保险、电信、商贸、旅游、交通运输、出版、卫生、教育、中介等领域实现利用外资新的突破,增强我市市场化社会服务功能。
——引导外资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引导外商投向城乡快速交通,外环路、高速公路、铁路、水路、机场建设;桥梁、隧道建设;环境保护设施、能源等项目建设;以及港口、码头的改造、扩建和新建项目。
——引导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产业感应度和前后关联度大的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两大支柱产业,食品、建筑建材、旅游等新培育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高起点地引进或合资合作建立若干个销售额数十亿元的大型光电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引导国际知名大企业集团和公司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和“嫁接”改造,促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鼓励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对外商有吸引力的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建筑建材、食品等国有企业与外资“嫁接”,或组成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加快资产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尤其要重视大型国有企业与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直接“嫁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先导产品;通过跨国公司的战略收购或兼并,积极参与跨国公司内部分工,将更多的企业纳入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对已剥离不良资产的冶金、机械、轻工、纺织等国有企业,通过与外资“嫁接”,使企业走上新的振兴之路。
2.开辟引进外资渠道
根据国际资本对外流动以跨国并购为主和国内资本向西部流动新形势的变化,不断地疏通、拓宽吸引境内外资金的渠道。
——大力吸引欧美外资。大力吸引实力强、技术新、管理好、信誉高的欧美跨国公司、大财团、大企业集团,特别是吸引世界500强等著名跨国企业来渝投资合作,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地区总部和采购公司,高水平地合资合作开发项目,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
——大力吸引港、澳、台地区和东亚、东南亚资金,利用渝港、渝澳经济促进会的有效机制,加强双方高层和企业界的互访联系,积极引进港、澳、台地区和东亚、东南亚各国外商来渝投资开发建设。
——大力鼓励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来渝再投资,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西部进行战略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吸引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来渝合资合作,设立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加工型项目。
——鼓励办好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促成其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使现有的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成为我市吸收外资的新增长点。
——利用官方、半官方、民间机构、国际经贸信息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引进外资。要利用外国政府、中国驻外机构、重庆在境外办事处和企业、外国驻华使领馆、重庆驻外地办事处、重庆籍境外人员、国际经贸互联网和报刊、电视,尝试委托境外中介、咨询机构代理招商、鼓励民间招商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外资,举办和参与国际性、区域性招商引资会,重点办好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三峡国际旅游节。
3.创新吸收外资的投融资方式
适应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证券融资活跃、重点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和金融服务业转移的新特点,主动按照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大力创新吸收外资的投融资方式。
——鼓励境外投资者采用BOT、ABS、项目融资等方式,投资大型基础设施新建项目。已建成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采用境外上市,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提高设施利用效率;鼓励优秀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外上市,实现以外引外,扩大融资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