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按照“定产品、定企业、定市场、定目标、定时间”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出口,形成较大的技术及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规模。
——大力推进以重庆北部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为重点的我市四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基地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信息快、人才多、机制活等有利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之逐步成为我市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基地和窗口。
——建成汽车电子、数字化家电、光电子产品、通信产品、自动化仪器产品、数控装备、光机电一体化新型医疗器械和软件(含嵌入式软件、应用软件及系统软件)等八大电子信息产品系列;扶持壮大以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为重点的生物工程药品和植物提取天然药物的深加工产品;烟气脱硫、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天然气汽车、环保控制检测仪表等环保设备的出口基地。
——加强出口企业ISO9000和ISO14000等质量和环保认证工作,培育和建立出口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规避贸易技术壁垒;加快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的品牌建设,推动我市已在境外注册的商品快速进入当地市场,发挥品牌效应,辐射周边市场,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进一步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树立贸易全球化观念,选择政局稳定、市场容量较大、具有深度开发潜力和辐射周边市场的国家(地区)为出口中心市场,巩固我市产品在港澳台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的份额,努力开拓独联体、中西亚、东欧、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实现市场合理布局。
——港澳台市场。港澳台市场今后仍将是我市出口的重要市场,但随着我市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市将调整冻猪肉、服装、机电、化工医药等出口产品在该市场的份额,2005年出口比重保持在10%。
——日本、韩国市场。日本、韩国经济迅速复苏,需求增大,钢材、苎麻、农副产品等出口份额将增加。2005年出口比重达18%。
——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各国经济与我市呈互补性,是我市对外投资的重点市场,近年我市出口增幅巨大。重点出口汽车、摩托车、中药材、氯丁橡胶、电池等。2005年出口比重达到15%。
——美国市场。美国市场广阔,我市聚乙烯醇、棕刚玉、铝钒土、维生素E、林可霉素、钛白粉、妥布霉素、轴承、瓷餐具、服装等产品销售良好。2005年出口比重达15%。
——欧盟市场。对我市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随着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猪鬃、肝素纳、肠衣、望远镜、钢丝绳、电动工具等产品对其出口将增加。2005年出口比重达20%。
——独联体及东欧市场。独联体及东欧地区各国特别是俄罗斯通过经济转型,经过较长时间的调整,近年来出现经济复苏,对我市茶叶、罐头、皮鞋等产品有较大需求。2005年出口比重为5%。
——非洲及拉美市场。非洲及拉美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的主体,随着我市“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合作的发展,摩托车、瓷釉、绿茶、电池、化工医药产品对其出口将增加。2005年出口比重达10%。
——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根据我市重点市场开拓目标,办好境外的贸易性企业和生产性企业,鼓励我市企业到新兴市场建立贸易中心、批发和零售商店,设立贸易代表机构,建立维修服务、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网点;使其成为我市出口产品的直销基地;引导企业进入国际大批发商、连锁商的供货渠道,减少中转环节,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出口效益。
4.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积极发展装配、加工为代表的深加工型加工贸易出口,逐步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和比重,使其成为我市加入跨国公司生产链条和世界连锁贸易的有效方式。力争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
——发挥冶金、机电、纺织和化医四大传统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优势,在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形成新的加工贸易出口优势产品,力争加工贸易出口年均增长速度在15%左右。
——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加工贸易的各项鼓励政策,结合重庆加工能力强,但地处内陆的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
——主动与跨国公司对接,争取更多的企业与产品进入跨国公司一体化生产的全球营销网络,成为其零配件加工基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掘出口加工区的潜力,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运作高水平,开发高效益”的总体要求搞好出口加工区的建设。引导加工贸易向出口加工区集中,实行封闭管理,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和促进区外国内配套企业技术更新、产品升级,使出口加工区尽快成为我市发展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基地。
5.调整经营主体结构。充分利用加入WTO的过渡期,继续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赋予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同时,鼓励已获权的各类企业努力扩大出口,壮大外贸经营队伍。2005年非国有企业出口份额超过60%。
——继续实施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快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的外贸经营格局,构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的外贸经营主体。推进更多的市场主体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在巩固和稳定专业外贸公司经营的同时,重点扶持大中型出口生产企业(包括企业集团、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科研院所)、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
——积极帮助各类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形成工贸结合的新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培育私营企业进出口大户,尽快使其成为新的进出口增长点和亮点。同时,要抓住加入WTO和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机遇,积极探索组建中外合资的国际贸易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