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迁移扶贫。采取多种方式,搞好移民搬迁。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发展无望的贫困农民,要通过实施移民搬迁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各地要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专项规划,有目标、分阶段地组织贫困人口迁移。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要在总结和运用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安置方式,加快工作进程。可实行内部插花安置一批,能人进镇梯度迁移一批,政府引导、自发外迁一批等办法加以解决。各级政府要制定迁移扶贫的优惠政策,真正使被迁户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县市要从全局出发,适当吸纳来自贫困地区的迁移人口,并作为对口帮扶的一项重要措施。
(五)科教扶贫。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能力。围绕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试验示范、办班培训、能人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模式、加工制作技术、现代管理方式,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到千家万户。同时,积极兴办高效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把样板示范与大面积推广结合起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要强化区域特色经济的科技研究,着重开发品种选育技术、适应立体气候的栽培技术、龙头产品深加工技术;积极探索库区开发农业、低山集约农业、中山旱作农业、高山有机农业的模式经营技术。人才是贫困山区最稀缺的资源,对于科技人才的引进,要制订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人才到科技开发的前沿阵地,激活科技人才的创新精神和投身产业开发的信心。加快科技市场建设,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效益和科技贡献率。
重视全民教育,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进步。继续把基础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着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农村农民成人文化学校作用,把贫困地区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纳入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制定专门计划,配套专项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增强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竞争意识和科技管理水平。努力改变贫困乡村文化卫生落后状态。通过电视普及、信息传输,新知识、新技术渗透、文化馆站建设等途径,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势力。支持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设备的添置更新,支持有条件的村建好卫生室,认真做好地方病防治工作,提高农村社区群众健康水平。
(六)市场建设。加快城镇发展,培育要素市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重要工程,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遵循经济和城镇发展规律,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扩张为主、新建为辅、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县城和条件较好的建制镇为重点,逐步形成在大中城市周边发展卫星城镇,在大江、大河及铁路、公路主干线边发展中心城镇,在边远区域发展“口子镇”的小城镇格局。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协调城乡利益关系,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推动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要以产业为基础,以城镇为载体,按照“健全体系,突出重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要求,以产品市场的突破性发展为切入点,大力培植金融、人才、劳动力、科技等要素市场和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边贸市场,通过市场扩大开放程度,激活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贫困地区劳力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共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