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重点,主要抓好农田、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社区环境。
以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重点,努力提高耕地等级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按照人平0.5亩以上耕地的目标和工程标准进行规划,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分期分批进行治理改造。实施沃土工程,培植土壤肥力,加大科技、智力投入,提高土地生产力。
三管齐下,抓好水系配套工程。抓水源开发。通过生态治理提高水源涵量;通过库、塘、窖、井建设增加水源蓄量。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干旱地区修建大塘小库,在鄂西北地区大力推行旱地水窖。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卫生水、健康水、自来水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条件差的地方也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设计要求继续组织修建人饮水窖(井),力争用3—5年时间解决贫困农户饮水困难问题。抓引灌工程建设。对已有的库塘要抓紧修建配套渠堰,将水利利用系数提高到0.5以上;新建库塘应将渠堰配套纳入工程计划之中。抓节约用水。通过媒体宣传、设施改造、价格调节、法纪制约等办法增强民众节水意识,实施节水计划,示范和推广农业生产节水灌溉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
多头并进,加快贫困地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通达深度,解决瓶颈制约。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机遇,加快国道、省道和乡村公路的提等升级。加快完成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与国道、省道连接线的建设;逐步完成县乡公路黑色化目标;通过扶贫投入、民工建勤,限期解决不通公路村的道路建设。
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尽快实现“两改一同价”目标,积极引导农村电力消费,提高人均用电水平。
重视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事业发展。信息产业、通信、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对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事业发展制定专门扶持计划,逐步推进程控电话村村通;加快解决自然村电视覆盖不到的问题,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有条件的乡村要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拓展计算机网络建设,提高上网率,使数字、信息技术进入农村、影响农民、武装农业。
(三)生态建设。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抓住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机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以培植森林资源为重点,抓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努力构筑调节我国南北气候的生态屏障。坚持生态建设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农业,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凡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应按照国家规定重点还生态林;未纳入工程建设范围的,重点发展林果、药材等经济作物,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良性互动。坚持生态建设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大力兴建薪炭林,推广节柴灶,开发太阳能、水能等农村能源建设。特别要大力推行“四位一体”的沼气池,对缺柴严重又具备条件的村组逐步实现一户一池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生活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努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