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任务。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到2010年,贫困地区人平建成1亩以上的高效经济林果园,户平有1项稳定收入的养殖业或其他二、三产业经营门路,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正常年景下年增长50元以上。
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大基本农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5亩以上。大搞水系配套,因地制宜地抓好贫困乡村库、塘、堰、渠、窖、井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大力提高现有水利用系数,解决2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认真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农村能源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60%左右。加大迁移扶贫工作力度,坚持自愿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解决20万贫困人口的异地搬迁问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建设乡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90%以上的贫困村不通公路的问题。加速乡村公路的提等升级,80%的乡级公路达到四级路的标准。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尽早实现“两改一同价”。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和信息事业发展,力争95%的自然村和70%的农户通广播电视,90%的村通邮、通程控电话,有条件的乡村逐步配置计算机设备并加快上网。
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稳定实现“普九”,小学辍学率、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内,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努力改善贫困乡镇中心医院基本医疗设备落后状态,实现95%的村有卫生室,基本消除地方病。不断强化技术推广普及和应用,90%以上的贫困户掌握1—2门适用技术。扎实抓好乡村干部和贫困农户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竞争意识,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创新水平。
四、重点内容及开发途径
(一)产业开发。加快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我省贫困地区农业资源多样化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重点培植茶叶、烟叶、林果、药材、魔芋、黄姜等市场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辐射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绿色食品、优质产品和精品名牌产品,逐步形成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市)突出一两个骨干品种的主导产业和区域格局。
各地要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密切结合,在抓好基地发展的同时,着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中介流通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的路子,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转化增值率和投入产出率。在积极推进产业扶贫的同时,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庭园经济、打工经济及第三产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