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奶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2002—2005)》的通知
(宁政发[2002]51号 2002年6月26日)
固原行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自治区农牧厅制定的《宁夏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2—2005)》,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2—2005)
奶产业是我区畜牧业的特色产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在我区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下,为了实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奶产业,使之成为强区富民的支柱产业。
一、实施奶产业行动计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九五”以来,我区奶产业有了较快发展。截至 2001年底,全区奶牛存栏8.93万头,比“八五”末的5.4万头增加了3.53万头,鲜奶产量由“八五”末的14万吨增加到27.6万吨,增加13.6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达到50.8公斤,比“八五”末人均27.6公斤增加23.2公斤,并已形成了银川、吴忠两个相对集中的奶牛饲养基地和夏进、北塔两个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奶产业已经成为我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目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转变,由局部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奶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国内各大乳业集团之间竞相扩展奶源基地,扩大加工规模,在产品质量、名牌等方面展开了多方位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乳制品进口关税将逐年下降,国外质优价廉的乳制品已大量进入我国市场,必将给我国奶产业带来较大的冲击。与发达省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区奶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一是奶牛饲养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目前,全区奶牛存栏数只有黑龙江、内蒙古的九分之一,牛奶产量仅占全国的3.3%。个体奶牛养殖户是我区奶牛业的主体,占全区奶牛总数的92%,户均养牛只有4.08头,而国内平均饲养规模为8头。由于饲养分散、管理粗放,并且大多采取手工挤奶的方式,严重制约着奶牛品种的改良和鲜奶质量的提高,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乳品加工企业小、散,弱。夏进、北塔两大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只占全区鲜奶总产量的23.8%,年销售收入不足3亿元,远远低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其余20多家均为小型乳品企业,没有稳固的奶源基地,产销脱节,与农民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加之工艺设备落后,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无法保证,难以适应乳品市场发展的需要。三是我区饲草饲料基础薄弱,优质饲草料缺乏,难以满足高产奶牛的营养需求,影响了奶牛生产潜力的发挥。因此,尽快启动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规模化饲养和产业化经营,抓大治散,扶持壮大重点龙头企业,提高我区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快奶产业发展,已成为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