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民居要重点建设水乡古镇、老城风光、宗教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积极培育地方社区参与的世界级人文生态环境旅游精品。力争尽快成立“中国古镇旅游联合体”,在进一步巩固苏州三大古镇世界级品牌的基础上于省内再培育一批新的知名古镇品牌。各城市要把建设游憩商务区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培育南京秦淮河—夫子庙、苏州观前街等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城市宗教建筑要在允许范围内进一步强化旅游功能,重点开发无锡灵山胜境、苏州寒山寺、扬州大明寺及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南京栖霞寺、镇江金山寺及隆昌寺等。
文化艺术场馆要建成文化、修学、科普旅游基地,在重点开发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等综合性博物馆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专业性博物馆,强调保护与有效开发相结合,运用高科技手段改进展示方式。在南京、苏州率先建设高档次的文化艺术设施,丰富夜间文化娱乐形式。同时积极推动南京六朝文化博物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南通博物馆群、镇江中国古代科技博物馆、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扬州八怪文化艺术馆、古籍雕版印刷博物馆等的建设和开发。
重大工程建设要将工程建设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其大尺度空间构建世界级旅游产品群,古代工程要以建设古运河文化景区为核心,重点开发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宿迁、徐州的沿河景观带。对南通濠河等景区开发也要予以积极培育。现代工程要以长江大桥为核心,将其作为苏南、苏中旅游协调发展的突破点,建设成为沿长江旅游带的景观轴心。对苏北灌溉总渠及滨海大堤(盐城淮河入海水道枢纽工程)、泰州引江河工程、江都水利枢纽、淮河入海通道工程等旅游功能的开发要予以积极培育。大型体育设施建设要兼顾旅游功能,服务当地居民和外地旅游者,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重点加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设。
以南京为中心重点开发明孝陵和民国时期历史遗存,打造明文化、民国文化品牌;以徐州为中心重点开发汉墓,打造汉文化品牌;以盐城、茅山、泰州等地的新四军之旅为中心打造革命纪念地品牌;以淮安、宿迁为中心打造名人纪念地品牌。南京雨花台、徐州淮塔、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等其他重要景区采取“组团”开发模式联合运作。
石刻与遗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以保护为主,适当开发,重点建设南京明城墙、常州淹城、扬州唐城遗址、盱眙水下古泗洲城、镇江焦山碑林、铁瓮城与丹阳六朝石刻、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石刻、藤花落遗址等,力争从中申报新的世界文化遗产。
要充分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坚持在维护其原貌的基础上适度、科学地予以开发。以吴文化、汉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四大文化为主题,同时兼顾春秋文化、六朝文化、隋唐文化等的旅游开发。
第五十六条 专门人文旅游区
专门人文旅游区是今后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应以创新为根本,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区或项目。
主题公园强调科学建设、动态发展,加强创造性、突出参与性、避免趋同化和一般化现象。在现有主题公园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丰富内容,加大更新改造力度,构建强势品牌,并逐步向苏中、苏北延展。以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在省内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高档次的主题公园,打造“中国21世纪高科技主题公园”的系列品牌。
城市公园与广场是具有公益性质的游憩资源,是“大旅游”概念的延伸,也是江苏旅游精致化、优雅化的体现,各市要重点建有1—3处标志性城市公园与广场。
第五十七条 自然旅游区
自然旅游区多功能、多层次开发明显,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要进一步加强其内部资源的整合开发,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在建设好钟山、太湖、蜀岗—瘦西湖、云台山、三山和云龙山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两者已经完成申报)基础上,积极培育茅山等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完善镇江宝华山、圌山,常州天宁风景区,南通圆陀角风景区,扬州瓜洲古渡、江都水园风景区,洪泽湖风景区,骆马湖风景区等旅游功能,使之成为知名旅游区(点)。
旅游度假区要强调水乡特色、凸显度假功能,在重点建设苏州太湖和无锡太湖两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扶持常熟虞山—尚湖,连云港连岛、东海温泉,无锡太湖山水城、江阴要塞、宜兴阳羡景区,南通狼山,盐城大丰港,常州茅山,镇江雷公岛,扬州邵伯湖、高邮湖,泰州溱湖等按照省级旅游度假区的要求和目标开发、建设,条件成熟,可逐步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常熟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徐州环城国家森林公园、宜兴国家森林公园、镇江南山国家森林公园、盱眙铁山寺省级森林公园等建设为以森林旅游、自然保护为主的特色景区。
在坚持环境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长江要按照国际一流水平要求开发,按其沿岸地貌形态和自然景观可分为四个重点建设部分:南京段的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在建)、狮子山、三山矶、乌龙山、幕府山、燕子矶、栖霞山、江心洲、八卦洲等;镇江—扬州段的镇江三山景区,长江路滨江风光带(含西津渡古街)、扬州瓜洲古渡景区,两城市间在建的润扬长江大桥景区等;无锡段的江阴长江大桥景区等;苏州段的张家港香山风景区;南通段的长青沙、开沙岛自然生态旅游区,狼山景区,苏通大桥旅游区,永隆沙、兴隆沙生态农业旅游区等。对长江沿线不同的旅游区(点)进行统一规划,力求表现出现代长江的整体气势之美,形成统一完整的长江旅游区(点)组合,建立健全江上旅游管理机构,组建开发集团,举办中国长江旅游节、“话说长江”文化活动等。宿迁市区故黄河风光带、淮安盱眙淮河水上风情及故黄河生态旅游带是苏北的重点旅游开发河段。
湖泊旅游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体育、生态、会议、文化等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以太湖为核心在无锡、苏州、常州建设国际级湖泊观光游览区和旅游度假目的地,重点建设无锡山水城、马山,苏州东山、西山,常州武进5大旅游区(点)。太湖周围应积极开发中小湖泊的可持续旅游项目。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溧阳天日湖、吴江汾湖、昆山淀山湖、阳澄湖等旅游功能,对南京固城湖、石臼湖,常州滆湖、长荡湖等应予以积极开发。苏北湖泊发展尤其要突出民俗旅游、产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重点建设淮安沿湖旅游带(盱眙、金湖、洪泽)、徐州云龙湖、微山湖、泰州溱湖、宿迁骆马湖、盐城大纵湖、九龙口、
江都邵伯湖、高邮湖。
苏东沿海地区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为主体联合发展,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国际级旅游产品,以及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等综合多层次旅游产品。重点建设连云港连岛、前三岛、海州湾、高公岛,盐城东台弶港、国家级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南通吕四渔港风情区、启东圆陀角等海滨旅游区(点)和南通南黄海滩涂。
要挖掘名泉内涵,使其与景点相映增辉,把学茶道、品名泉设为旅行的活动之一。重点建设南京珍珠泉、汤山温泉、江浦汤泉,连云港东海温泉,利用温泉发展休闲度假和保健旅游。
山地旅游应发展山水一体的观光旅游,突出文化色彩,培育参与性休闲旅游。重点建设“神佛道”三座名山:“神仙之山”花果山,道教名山茅山,佛教名山狼山。洞穴景区以宜兴为最胜,重点开发宜兴善卷洞、苏州西山林屋古洞、南京汤山猿人洞、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等,并运用高科技手段予以展现。
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应重点建设南京梅花山、南通如皋十里花市、宜兴省庄竹海、淮安金湖万亩荷花塘等景区。珍稀动物主要集聚在盐城,应加强保护。
第五十八条 旅游节庆
省内各地都要在挖掘地方性的基础上面向各自的区域市场设计开发具有综合效益的旅游节庆,有条件的地方重点推出1—2个节庆,并在省里统筹下相互协作,要形成由南到北的系列,建立贯穿全年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群,其中尤其要加强对旅游淡季和旅游欠发达地区的适度倾斜。已有的节庆活动如南京梅花节、苏州国际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连云港之夏、徐州彭城汉文化旅游节、淮安盱眙龙虾节等应进一步丰富内涵,打造知名品牌。
第五十九条 观光旅游
在发挥传统的自然、历史文化旅游区观光旅游的同时,大力开拓城市、工业、农业、生态和节事旅游。
城市观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市都应设计出体现地方文化的主题形象,采取“营销地方、经营城市”的理念将城市作为“企业”进行组织经营,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设计具有吸引力的产品,构筑“旅游城市群”。
工业观光。以工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集团)为基地实施开发。要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资源条件进行活动设计,启动产业部门上下游组织的联合,将每一个工业观光品牌设计成为专题产品,增加参与性环节,提供多重体验。
农业观光。苏中、苏北的观光农业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为农业深加工的途径之一;苏南则要朝着专门化、艺术化、外向化发展,形成多门类的企业集团。建设苏州、徐州为观光农业发展示范地的重要示范城市。
生态观光。重点建设沿海地区、太湖流域、洪泽湖地区。沿海地区发展核心是滩涂生态和海洋文化,内陆地区发展核心则是湖域系统和民俗文化,太湖流域和沿线大城市周围要建设一批环境质量优越的度假型生态旅游地。
节事观光。专业性体育产品和文化活动的开发具有较大的利润空间,要经常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和大型文化活动以吸引旅游者。
第六十条 休闲度假
建设湖泊、海滨、温泉、山地和城郊等多类型、多系列的旅游度假休闲产品,重点在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打造国家级的“湖泊度假”品牌,将江苏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以浓郁水乡园林气息和湖泊风光为特色的度假目的地,争取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1—2处规模适宜、不同等级的旅游度假区,条件成熟的城市要建成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并围绕上海建设环沪度假休闲带。
第六十一条 商务会展
商务旅游。将沪宁线建设成为“中国第一黄金商旅线”、将徐连带建设成为“淮海旅游区黄金商旅线”,重点建设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常州、徐州、南通、连云港等沿线城市。以南京和徐州为龙头,以扬州与南通为节点,设计商务旅游产品,着重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敏捷旅游”作为商务旅游发展的目标。商务旅游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各城市的中心城区,利用城市集聚区在地域上的扩散辐射效用,以商贸活动为动力源泉,提升旅游地的品位。
会展旅游。要依托具有“核心—边缘”扩散影响作用、人口规模较大的区域中心城市,要将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城市加以重点培育。在重点城市建设一批国际化、标志性会展场所和文化设施,由省有关部门牵头,加快制定相关管理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条件、资质要求并理顺相关部门关系;成立全省性的会展行业管理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走品牌化、企业化、规模化的道路,重视会展业的外资引入。
第六十二条 专项旅游
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发挥文化机构的作用,联合有关部门协调运作,突出文化品位,强化旅游功能,推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等不同的旅游项目,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婚庆旅游。国内婚庆旅游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很多地方都举办了大型的婚庆节等活动,江苏在这个领域的优势非常突出。培育常州(中华龙城)、泰州 (中华凤城)为婚庆旅游重点城市,打造“美满婚姻之旅”的品牌。
修学旅游。以几个大的旅游城市为中心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修学旅游,并逐渐向城市周边地区过渡,在城市之间形成较长时间的青年修学假期。规划在南京夫子庙地区举办全省的修学游启动仪式,选取镇江、无锡、南通、苏州、徐州、扬州、盐城等地进行相关活动的设计,建设4—5条修学旅游专线。
保健旅游。保健产品是旅游产品较高层次的体现,江苏生活环境优越、人文气息浓厚,利用南通等地独特的长寿现象,以保健为目标的休闲度假或专项游览具有可开发的前景。
美食旅游。江苏是淮扬菜的诞生地,该菜系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已经成为识别江苏的重要品牌,要争取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淮扬菜为核心向北、向南、向西辐射,开发海鲜、河鲜、江鲜菜品,将各地的风味有机组织到一起,形成江苏美食旅游精品线路。
体育休闲。大众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发要依托自身资源,重点做好水上运动休闲、健身的文章。
科普旅游。积极培育国家级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含盱眙铁山寺)、江苏田湾核电站、东海亚洲第一井、苏北灌溉总渠、沿江大桥旅游带、国家地质公园等科普基地为核心旅游带动项目,争取2020年在江苏主要城市都拥有科普精品。
专列旅游。要以精致化、系列化、专门化为方向不断完善,成为一类具有固定消费群体、操作空间广阔的旅游产品。专列旅游开发的重点城市为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南通。而南京、徐州两大交通节点可以向安徽、河南乃至更远的地方推进,构建开放式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