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通知

第四章 竞争—合作分析

  第二十四条 竞争—合作者格局
  江苏旅游竞争—合作者划分为区域竞争—合作者和全国竞争—合作者两个层级。区域竞争—合作者即以江浙沪旅游区为核心的周边省市——上海、浙江、安徽、山东,它们与江苏毗邻,旅游联系密切,是江苏最主要的竞争—合作者。全国竞争—合作者即区域竞争者以外的竞争者,它们地理上相距较远,与江苏竞争与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其中,粤港澳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以及云南与江苏旅游竞争和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北京、广东、福建和河南与江苏旅游竞争和合作的关联更为突出。
  第二十五条 与主要竞争—合作者关系的性质
  江苏与上海旅游竞争—合作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腹地与门户相互依存关系,上海作为江苏旅游发展门户的地位将愈加显著,江苏要进一步密切与上海的联系并以此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二是深厚的文脉、地脉、人脉关联和双方较大的旅游产品差异,使江苏和上海互为重要客源市场,两个区域之间的潜在合作空间巨大;三是虽然两者在旅游产品上的互补性远远超过替代性,但仅就都市旅游产品而论两个区域之间存在强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其中,前两者是最基本的和最主要的。因此,江苏与上海的合作关系远远大于竞争关系。
  江苏与浙江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相似性,而且拥有上海这个共同的旅游门户。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方面两者在开发同类旅游资源、同类旅游市场以及利用和争取共同的对外门户——上海方面存在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两者在应付外部条件变化、争取共同利益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机会和空间。因此,江苏与浙江旅游竞争与合作并重。
  江苏与安徽旅游发展呈现核心—边缘格局。一方面,江苏旅游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优于安徽;另一方面,江苏人文旅游资源相对突出,而安徽自然旅游资源相对突出,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此,合作是江苏与安徽旅游发展关系的主导方面。
  江苏与山东旅游发展存在比较密切的合作关联,尤其是苏北、苏中地区与山东旅游互动较为密切,两省互为重要的客源市场和目的地,合作潜力空间巨大。山东滨海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对江苏构成一定程度的同质竞争。
  第二十六条 主要竞争者的战略行为
  浙江已经在民营资本介入、旅游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等方面形成了相当的先发优势。今后,对江苏构成挑战的战略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力争率先实现与上海的一体化,在利用上海旅游市场和发挥上海旅游门户作用方面建立先发优势;培育和扶持旅游中心城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力争抢先在市场上树立起既符合旅游者需求又能充分体现江南特色的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如杭州提出爱情之都、休闲之都的市场定位。对此,江苏应切实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提高旅游发展的组织化、集约化、市场化程度,鼓励和推动民营资本介入、全面导入现代企业制度并最终完善旅游经营体制。
  福建依托“侨乡”的独特优势提出“山海联动”的战略方针,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为此,江苏省应同样树立大旅游观念,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推动敏捷旅游的实现,强化市场渗透,以特色促销争取台湾客源。
  山东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功能,推动旅游产品的创新,特别突出休闲度假的开发力度、强调走国际化道路。为此,江苏省也应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拉动旅游经济跨越式增长;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集约增长战略和空间扩张战略等进行积极应对,强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获取竞争优势。

第五章 优劣机威分析

  第二十七条 发展优势
  区位优越。江苏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紧邻将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的上海。同时,江苏也是沿海、沿江、新欧亚大陆桥等人口、经济密集带的结合部及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结合部。江苏地缘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对外商务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直接腹地,从而有能力成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核心。
  可进入性强。已经形成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浦东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为节点的发达航空运输系统;境内运力强大的铁路网成为周边省份和中远程游客进入江苏省的主要通道;已经形成网络化的高速公路体系,过江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快。
  区域需求优势。江浙沪富庶的居民具有较高的出游能力,而长三角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继续扩大旅游需求。江浙沪居民综合素质较高,对旅游时尚的跟进超前于其他区域,为旅游发展指示导向并延长生命周期。
  旅游资源丰富。以水为载体集东方水乡之大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主题;曾间断而又多元并存的文脉传承从时空三维角度塑造旅游开发格局;有独特性的人居环境;旅游建设资金充足,资金动员潜力大,人力资本充裕。
  行业先发优势。江苏省旅游发展起步早、速度快,根基扎实,旅游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3%以上,在全国省域体系中居于前列,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信息、金融、教育等外延服务能力较强;多年来积累了相对丰富的旅游经营管理的经验、知识和人力资本,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旅游产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关联产业优势。江苏省产业部门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够为旅游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在旅游经济活动的带动下也能为其自身培育出新的增长点;江苏省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部门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可从资本运作、技术引进、社会化专业服务、后台保障等方面实现旅游开发的“高级化”。
  战略性政策优势。江苏省地处全国战略性旅游空间格局四个核心之一的江浙沪旅游区,将得到发展政策上的适度倾斜。江苏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及促进苏南、苏中、苏北整体协调发展的有力手段,在区域内部相对地位的提升无疑是大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二十八条 发展劣势
  市场占有规模不足。江苏省旅游发展虽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份额较低,与京粤沪仍有相当距离、与浙闽鲁没有拉开距离。
  观念与机制比较落后。旅游区(点)企业化经营观念和市场运作机制滞后,缺乏应变能力和开拓精神。新的投融资观念与管理机制薄弱,忽视品牌特别是联合品牌的打造。
  产品结构比较单一,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休闲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开发尚没有形成优势;苏南、苏中、苏北旅游发展不均衡,大量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产品创新不足,旅游发展主要局限于以传统产品进行市场渗透和开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系列。
  旅游资源持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旅游区(点)周边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工农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污染了一些景区周围比较脆弱的环境,影响了高质量旅游产品的开发,制约了旅游发展。
  旅游投入不足。有效资金投入数量、渠道与旅游大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相当的差距。旅游基础设施、新产品开发、原有产品升级换代以及配套服务设施整体建设缺乏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资本运作,政府引导性投资、民间资本跟进等尚未形成态势。
  第二十九条 发展机遇
  旅游需求进一步扩张。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旅游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扩张、提升。中国加入WTO、成功申奥等重大事件极大地拓展了我国居民旅游需求增长的空间。江浙沪旅游区作为中国旅游发展的龙头之一,其区域内部旅游需求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综合发展的竞争优势,必将成为旅游需求增加的重要中心之一。
  可利用的资源供给渠道和供给能力提高。文化、信息、房地产、建筑、制造等重点产业同旅游产业的交叉和互补能够创造新的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供给;旅游资源的供给将呈现全民化、社会化和多层次化特征,“天地生处处是旅游产品、老中青人人是旅游主体”的发展理念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吸引物的营造将产生新的突破,政府支持与民间介入将改变旅游投入不足的局面。
  旅游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增强。Internet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旅游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构建全球化、网络化的旅游经济,拓展旅游市场;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则适合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的江苏省再现昔日景观,建设精品,如再现乾隆下江南的空前盛况、“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历史场面的恢弘气势;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使游客了解和实施旅游的途径和方法更为多样、直接和迅速,便于实施实时营销,提高游客的进入意愿;环保技术进步将改善江苏省旅游整体环境,提高产品承载力和诸多水缘、水上旅游产品的利用效率;文保技术进步能够延长传统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扩展原有旅游区(点)的游览空间,增强直面游客的亲和力。此外,建筑、交通等技术的发展都将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激发专项市场,促进旅游供给增加。
  对内对外通达性全方位提高。一方面,在规划期内,伴随国家交通体系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外埠游客到江苏旅游的“道路”更为通畅;另一方面,在国家基本建设领域以外,江苏的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和旅游交通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在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对内、对外通达性的同时,随着江苏旅游体制改革和旅游与交通、环保、土地、海关等部门合作力度加强,旅游体系软环境的改善也将提高对内、对外通达性,满足游客需求。
  第三十条 发展面临的挑战
  更趋多边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国加入WTO,进入全球经济网络,使江苏省直面更趋多边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江苏旅游在服务和产品上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与其他产业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江苏旅游要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调整旅游中介、饭店、旅游区(点)等的规模结构和经营模式,率先全面推行ISO9000族管理体系、 ISO14000族环境体系,形成规模化、市场化、梯度化的产业体系,从而提升江苏旅游品质。
  旅游需求结构高级化。在旅游需求总量增加的同时,旅游需求结构不断升级,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兴起,传统观光旅游产品需求比例下降,已经开始从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并行转化。而目前,江苏省成熟旅游产品主要集中于观光产品,度假和专项产品的不足将使总体供需结构面失去均衡,从而使江苏旅游面临严重的危机。
  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对传统旅游发展方式的挑战。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游客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也使旅游区(点)的外在风貌毫无隐秘的展现在游客面前,使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神秘感和新奇感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全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盲目的、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旅游方式必将被摒弃。在这种前提下,传统的不适应旅游可持续发展和信息时代要求的旅游发展方式将受到新兴旅游发展方式的冲击。
  潜在的“边缘化”威胁。由于可进入性提高,使游客“游”的成分更加集中于旅游区(点),而旅游六要素中的其他成分则将主要集中于重要的城市或区域中心,次级区域中心的发展受到“阴影区”效应制约,成为发展的“边缘区”,对当地旅游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省域系统格局来看,在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旅游发展关系中,整个江苏旅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从江苏省内部来看,也可能出现各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边缘化,进而加剧江苏内部各地旅游发展的不平衡,苏中、苏北地区受到的冲击将尤为严重。
  浙沪旅游一体化先发优势的威胁。近年来,浙江不断强化与上海的联系,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与上海的联合发展。如果浙江在江浙共同依托上海门户发展的过程中打破目前的均势发展格局,形成浙沪旅游一体化,则将对江苏旅游造成极为严重的冲击。一方面,旅游行为特别是短期旅游行为都具有很强的惯性或者称为路径依赖,一旦浙沪旅游一体化格局形成,上海游客在资源禀赋极为接近的江浙旅游市场中的选择偏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江苏可能丧失大量的上海客源,由此所引致的连锁效应还将使江苏丧失大量的以上海和浙江为第一目的地的游客。另一方面,“锁定效应”往往影响重复性旅游行为,浙沪旅游一体化格局将把江苏“锁定”为江浙沪旅游区中的次级区域,必然导致江苏旅游“边缘化”,特别是随着旅游者的口碑相传,这种认识将随着旅游的发展不断深化,从而直接导致江苏旅游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第三篇 目标与战略

第六章 发展目标

  第三十一条 发展目标
  总目标:规划期内,江苏旅游要为旅游者持续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国内外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并形成强大的旅游竞争优势,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中国旅游强省。
  阶段性目标:
  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比2000年翻一番,旅游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增加值再翻一番,实现旅游倍增计划,旅游业成为江苏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力争成为我国入境旅游第二战略集团龙头和国内旅游第一战略集团领头羊。
  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驰名的中国旅游强省。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