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充分发挥农艺、生物和工程等措施在抗旱减灾、节本增效中的作用,优化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坚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旱作节水集约高效型农业转变。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增效增收原则。以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搞好农业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推广节水高效农业模式,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农产品。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原则。根据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水平,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坚持改良利用与调整适应相结合,防旱避灾与抗旱减灾相结合,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3、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自主经营权,依靠政策调动和市场引导,调动农民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长短结合,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兼顾,生态优化与效益优先协调。大力推广资源利用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措施,坚决制止破坏生态、掠夺性经营的短期行为。
(三)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总体目标是: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种植业结构更加合理,优质适销农产品比重明显增加,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到2005年,水稻与旱作物比例由现在的2.6:7.4调整到2.4:7.6;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比例由4.5:4.5: 1.0调整到4:4:2;节水灌溉和节水保墒技术应用面积大幅度增加,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能抗御特大旱、大旱、中旱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实施旱作节水农业使耕地年产出率亩平提高100元以上,农业综合商品率提高5—10个百分点。
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防旱抗旱并举,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蓄水、节水”工程建设,增加蓄水量,提高利用率。一是深挖塘、广筑堰、多蓄水。要深挖清淤,消灭“碟于塘”;拦河筑坝,减少“直肠子”河。除水源有保证的灌区外,要大力增加塘堰蓄水量,确保能抗大旱。二是严重缺水的鄂西北山区和鄂北地区,要广泛动员修水窖、打机井,增加灌溉水源。在水源紧缺地区,力争10亩左右耕地修一个50—100方立米的水窖,200—300亩打一眼机井,确保能抗御中到大旱。抽取地下水要经有关部门审批,控制采水量,并在丰水期采取回灌补偿措施,保护生态环境。三是硬化干、支、斗渠,减少输水损耗。四是田间长沟改短沟,宽畦改窄畦,漫灌改沟灌管灌,提高灌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