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规范行政审批权力运作,建立有效制约机制。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员的责任,细化审批内容,进行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三)改革管理方式,转变工作职能
1.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行政审批的,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有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拍卖、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和国有、集体产(股)权交易等事项,必须通过市场来运作。对能够通过中介服务完成的事项,要逐步转交中介组织办理。
2.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从“一站式”服务向首办负责制和全程服务过渡,实行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理。在各部门现有职能分工不变的情况下,对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推行主办部门统一受理审批、联合审批、并联审批;对涉及同一部门内多个处室的审批事项,推行窗口式办文制度;对审批频率较高、直接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事制度,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3.积极推行电子政务,配合市政府网上办公百项工程,有审批事项的部门要加快内部办公程序的改革,实行网上发证和审批。
(四)提高审批过程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审批全过程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利用政务信息网、电子政务、新闻媒体、政报、专栏等,将每项审批事项的依据、条件要求、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依据和标准、审批结果、审批纪律、举报电话等向社会公布;申请行政审批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和示范文本等要在审批办公场所公示,便于公民了解审批过程,办事方便,接受监督。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企事业单位和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建立重大审批事项社会咨询听证制度、专家审查制度和集体研究审定制度。为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监督,要运用民主评议机制,定期评议行政审批部门的工作作风,强化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
2.实行监审分离,强化内部监督。对审批过程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制约制度,对事权作科学合理的分解,使各审批岗位和环节之间相互监督,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
3.坚持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明确审批权限,严肃审批纪律。既要严格履行行政审批职责,又要对审批对象实施有效监督,做到权责统一。对涉及几个部门审批的事项,要明确衔接程序,分别确定主办与协办部门的权限和责任。对审批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要进行检查考评,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实行内部层级监督及相关制约、审批人员定期述职、定期轮岗、责任追究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