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以牛、羊、猪、禽等畜产品、名特优经济林、特色水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加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特色农产晶扶持力度,形成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格局。要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与退耕还林(草)相结合,重点发展围栏和暖棚养畜,发展生态农业。把畜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河西地区重点发展肉用羊、瘦肉型猪,中东部地区发展肉牛、珍禽和特种养殖。“十五”期间,围绕特色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扶持发展无公害蔬菜、二代日光温室蔬菜、优质瓜、葡萄、对外制种、啤酒花、中药材、花卉、优质牧草、优质经济林果、油橄榄、银杏、仁用杏、黄花菜、花椒、蚕桑、烤烟等特色产品25万亩。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积极扶持项目区合理利用资源,着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变资源优势为比较优势。沿黄灌区和城市郊区着力扶持发展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着力扶持优质、专用品种粮食生产,建设大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饲料作物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畜牧业等多种经营,促进粮食等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中东部地区、南部山区和民族地区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产业项目发展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面向国内外市场,缺什么补什么,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促进主导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4.以扶持龙头项目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加大龙头项目和农民中介组织扶持力度,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益较好、辐射带动作用强、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优势的龙头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民的带动力。引导更多的开发项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签订购销合同、承租返包或以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现金等形式入股,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十五”期间,计划扶持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30个。各地要将30%以上的多种经营项目财政资金,安排用于产业化龙头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优质专用面粉、玉米、洋芋淀粉、葡萄酒、啤酒原料、脱水蔬菜、蕃茄制品、瓜果饮料、草制品和肉奶加工等有特色、效益好的骨干龙头企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