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总体要求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指导思想和近期目标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福利服务需求为目标,以老年人福利服务为重点,在供养方式上坚持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形成政府倡导资助、社会各方面支持,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格局。到2005年,在我市基本建成以国有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市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收养床位每年要增长10%,实现社会福利服务床位占我市总人口千分之二的要求,并不断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特困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重点用于基础性、示范性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和改造。同时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将一部分资金用于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适当增加中国福利彩票在我市的发行额度,积极筹措更多的资金,配合民政部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尽力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助或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事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国有社会福利机构在确保国家救济、供养的特困群体的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残疾人。要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低偿或无偿等多种服务。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社会化改革,降低收养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国有社会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
(三)服务方式多样化。各种社会福利机构除集中养老、助残外,应辐射社区,发挥多种服务功能,为社区福利服务和家庭供养提供支持。要大力发展与社区需求相适应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和网点,因地制宜地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特困群体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四)运行机制市场化。要尽快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产业化思路和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服务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调整布局的作用。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使所有社会福利机构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
(五)服务队伍专业化。一要按照民政部《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令第19号),制定我市社会福利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特别是各种养老机构实施行业化、专业化规范管理,实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二要逐步提高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制定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按照
劳动法的要求,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制度,纳入就业管理体制,依法执行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三要加强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的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及岗位技能培训,建立起我市社会福利学科教研体系。四是大力倡导志愿者服务,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的组织建设,使志愿者服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