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市计委关于贯彻实施《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加快“十五”时期本市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意见的通知

  (二)大力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农村城市化。一是以明晰产权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 通过招股、扩股或转股等形式,对乡镇集体企业实行全面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允许股份的自由转让,实现产权流动。对于小、微、亏和部分大而亏、大而困、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进行公开拍卖。为进一步激活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性,探索实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办法。二是实施高起点、大范围、宽领域的资本引进战略,引进增量,盘活存量,扩大总量,彻底改变乡镇企业资本结构单一的状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和关停一批污染环境、效益低下的企业。三是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优势,逐步建立乡镇企业科技创新体制,加强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通过建立技术入股制度,吸引和支持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以合作、联营、入股等形式,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改造一批传统产业,为农民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四是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对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给予支持,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切实搞好小城镇环境整治,加强绿化美化,增加人均公用绿地,提高小城镇绿化覆盖率,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五是完善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建立土地置换和存量调整机制,简化审批手续和环节,在严格规范土地使用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逐步实施土地一级开发。继续执行中心镇的户籍政策,注意提高引进人口的素质。降低本市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对在卫星城、中心镇内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合法收入来源的本市农民,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鼓励山区人口向小城镇聚集。积极探索适合小城镇特点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实现由单一的农村管理向城乡综合管理的转变。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培育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建立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转化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组织农业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在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设施装备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或农业相关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鼓励有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转化成企业,鼓励科技人员领办、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包括政府推广机构、龙头企业、民营企业、科研单位在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有政府科技推广机构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改革力度,有条件的要逐步实现企业化经营。改革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方式,建设由政府资助、按专业、分区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三是加强人才引进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采取有效政策,鼓励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向郊区流动。跟踪新产品、新技术、新行业、新领域的发展,及时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短期专门性培训。继续搞好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实行持证上岗。继续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调动农民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四是加快郊区信息化进程,提高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具有较强功能的农口信息服务网,实现行政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市场信息化。加快普及信息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四)加强以水利和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郊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针对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逐步实现水利建设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以开源、保护、节水为主题,坚持开源节流并举、保护与利用并重,优化水资源配置,兼顾防洪除险,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十五”时期,完成永定河滞洪水库工程的建设,抓好温榆河、潮白河、北运河等河系的综合治理,完成重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加快雨洪和再生水的利用,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全面实现郊区农业的节水灌溉。进一步建设主要河道的拦蓄工程,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污水的处理。继续实施山区水利综合开发,鼓励集体、个人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大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二是按照《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加强水源保护、天然林保护、中幼林抚育管理、风沙区综合治理、市区和卫星城镇绿化美化、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防治、平原生态与节水农业建设、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管理系统为重点,进一步增加投入,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优势,组织实施好城市隔离地区建设、重点绿色通道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强宣传教育,依法建设、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制定科学规划和具体政策,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探索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多元化。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教育体系、农业良种繁育体系以及农产品加工与出口创汇龙头企业的建设,努力增加小城镇和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四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标准和安全生产销售体系的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加紧制订和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检验手段,为扩大农产品出口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快制定有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