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先保障的原则。财力安排首先应保障单位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转。
(二)综合预算的原则。在编制基本支出预算时,预算内外资金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三)合理配置资产原则。建立预算单位资产动态管理系统,按照统一的预算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实行闲置和超标资产统一调配,合理安排正常运转和维护经费。
(四)定员定额管理为主的原则。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没有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国家财务规章制度的规定、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结合单位的收支情况,合理安排基本支出预算。
第二章 制定定额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条 定员和定额是测算和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定员是指国家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根据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所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
定额是指财政部门根据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
第七条 制定定额标准的原则
(一)考虑单位的实际支出水平,逐步统一标准。
(二)以财力为基础,结合实际,具有可行性。
(三)定额标准规范化,制定方法具有科学性。
第八条 制定定额标准的方法
(一)依据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财力状况,社会物价水平及单位的工作量、人员、资产等数据资料制定定额标准。
(二)根据基本支出的特点,按照财政部门下发的政府预算支出“节”级科目形成若干基本支出定额项目。
(三)基本支出定额项目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
人员经费定额项目包括人员支出中的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和其他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中的离休费、退休费、住房补贴、助学金和其他费用。
公用经费定额项目包括公用支出中的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福利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和其他费用。
(四)为规范定额管理工作,根据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职能和事业单位的行业及业务特点,将行政事业单位分为若干类型。在核准同类单位工作量、占用的资源和相关历史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以人或实物为测算对象,确定各类单位各定额项目的单项基准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