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建立标准化生产、检测检验、市场准入、执法监督等四大体系,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全程质量控制,推进农业标准化,在5年内确保重要食用农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逐步实现与国际先进农产品卫生质量标准接轨。
——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中的“绿箱措施”、“黄箱措施”,完善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扶持力度,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贷与风险保护的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对农业发展的外部支持。
8、推进“工业兴市”、“工业立县(市)”,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
——推进企业制度创新。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股权结构,通过规范上市、合资合作、经营者持股、股权流动等途径,推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落实《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改制中职工工龄置换的意见》(杭政办〔2002〕33号),建立新型劳动关系。调整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授权经营,健全国有资产监管营运体系。
——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壮大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服装、印刷、包装、工艺美术品等都市型工业,培育通信、软件、女装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努力使我市的某些产业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实施以“两港三区”为重点的“一号工程”,重点发展信息和医药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和环保设备产业,建设“天堂硅谷”。
——优化工业布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尽快建立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发挥开发区的示范效应。加快江东、临平工业区建设,落实《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区范围内市属工业企业搬迁的若干意见》(杭政办〔2002〕32号),引导市区工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具有杭州特色的产业板块。各区、县(市)要结合推进城市化,抓好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强化区域块状特色经济优势。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用足用好国家技改政策,落实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杭州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财政资助管理办法》(杭政办〔2002〕30号),试行技改项目备案制度,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与浙大、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建立孵化基地,发展风险投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