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强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后劲问题,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拓宽就业渠道。根据资源优势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容量,缓解就业压力。
2.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扩展就业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将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使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7%以上。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行业,提供就业岗位;发展壮大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人和投融资的障碍,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经营领域,加快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城镇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
4.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进一步发挥我省对外开放优势,努力保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强省地位,进一步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坚持组织派遣和中介服务并存,一般劳务、技术劳务和高层次劳务并举的对外劳务发展原则,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组织地开展各类技术人员劳务输出。
5.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的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完善城镇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着力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三)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各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规定,深化户籍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地方保护壁垒和部门垄断,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有序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安排和调控全省城乡劳动力就业。
2.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劳动力市场管理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提高服务机构人员的专业工作水平,为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和高质量的服务。
3.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努力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非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快职业培训制度改革,大力发展职业资格培训,普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