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九五”期间,随着劳动就业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的全面推进,我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明显进展。1.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0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660.1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6.07万人。全省国有企业共有13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66%。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达到“九五”计划目标;2.就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就业渠道不断拓宽。2000年,国有、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分别为166.78万人和33.15万人,其它单位在岗职工达到118.07万人;3.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技能培训成效显著,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九五”期间,全省以城市为中心,按照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初步实现省、设区市以及部分试点县(市)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和市场服务前台操作计算机化。通过现代化手段和优质服务,为社会提供有效就业信息。在培训工作方面,以市场就业为导向,把实用技能培训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随着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完善,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已基本形成,至2000年底全省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达932多家。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初步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九五”以来,我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全面推开以失业、养老、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扶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至2000年底,全省企业参加养老保险职工174.8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63.68万人;离退休人员退休金社会发放达到100%,居全国前列;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76.36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43.86万人;全省有3.6万人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条社会保障线的建立,保障了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城市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
(二)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省在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方面虽然取得很大成就,基本实现了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就业困难加剧。“十五”期间,预计全省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约60万人,而退出劳动年龄人口不足22万人,就业压力加大。二是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协调。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省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高于全国6.72%的平均水平;万人在校大学生和中专生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企业中高级技工人数占职工,总数比例不到3%。三是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省是全国第10个进入老年型的省份。至2002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为11.5%,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将继续加快,高龄化趋势更加明显。四是城镇化进程缓慢,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我省城镇化现状特别是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不足,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合理布局,阻碍了工业化进程,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我省养老、失业、医疗三大基础保障只局限于城镇国有企事业职工,而城镇非国有各类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保率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缺乏适合新时期农村家庭特点的新险种,难以满足贫困、残疾和老龄人群的保障需求。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