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十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3、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适应市场能力增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交通运输业逐步推进改革,交通投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运输企业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成为支撑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全省大中型和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全部采用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建设管理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地方国有和集体运输企业普遍采取了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多种经济成份能够参与公路和水路运输经营,个体和私营运输企业成为地方交通运输业的主力军。全省个体、私营运输汽车已达15.66万辆、船舶12795艘(179万吨),分别占全省民用汽车、民用船舶总量的40.5%和49.9%(52%)。通过改革,运输企业的市场经营意识加强,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运输服务范围继续扩大,广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运输服务。
  4、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征收小机养路费等政策,投入以工代赈资金、政府专项资金、国债资金等多项资金,支持和加快县、乡公路建设。同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发展适应农村运输的各类农用运输车辆。目前,全省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720公里,比1978年增加20619公里。到2000年底,除皖南个别建设条件特别差的山区乡外,全省基本实现乡乡镇镇通公路,93.2%的乡镇通油路,85.6%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农用运输车辆由1978年的2869辆,增加到2000年的38848辆,大大方便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出行。
  (二)综合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交通运输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相对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基础依然薄弱,体制依然落后,承受需求波动和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小,运输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仍然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1、综合交通网不完善,总量不足。目前,铁路网缺少横贯安徽尤其是经过省会合肥的东西向国家铁路干线,合肥市乃至全省在全国铁路网上的地位比较低下,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省会至各市及我省周边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骨架尚未完全形成,高速公路网处于间断状,其功能和效益难以发挥;连接各市和县城的二级以上公路网尚未建成,部分县特别是山区县城的对外交通不畅,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综合交通枢纽相关设施和服务不配套,枢纽作用不明显,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够。
  至2000年底,我省人均拥有综合运输线路(不含民航线路)仅为全国的63.9%、华东的83.8%,处于第28位;公路网密度和人均拥有公路里程均低于华东平均水平,处于华东地区的后位,全省仍有近7%的乡镇不通油路、15%的行政村不通公路;沿江和大别山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尚未通行铁路,不少旅游风景区、矿山和农业生态开发区等没有等级公路连接,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
  2、交通网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不协调。加快沿江经济和以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为主线的“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是我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支撑沿江和“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交通通道尚未建成。沿江5个城市之间至今没有贯通高速公路,与东部发达省份联系形成断层;沿江铁路仍是一条断头路,与西部的联系不畅;进出皖南主要旅游风景区的道路没有一条二级以上公路,游客在途时间长、舒适程度低、体力消耗大,旅游经济发展受到制约;黄山机场吞吐能力低,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航空运输需求。
  3、技术及装备水平比较低,运输方式总体比较落后。我省交通设施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运营中的铁路均为传统的低速铁路,且多为单线,全省尚无一条电气化铁路;全省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84.1%,次高级及以下路面占92%,通行条件差、通过能力低;内河航道和港口基本上处于自然状态,受季节和天气条件影响比较大,航道多为五级以下。运输工具及装备十分落后,除小汽车、部分公路和铁路客运车辆档次近几年有所提高外,大部分货运汽车和农村客运汽车、铁路货运车辆和各类船舶仍然处于油耗高、装载效率低、操纵和安全性能差的落后状况,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港口装卸设备及工艺落后,多数内河港口还是靠人工装卸,效率十分低下。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