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2001年12月31日 皖政[2001]115号)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八五”和“九五”的艰苦努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五”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组织“十五”全省综合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1、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大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我省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地方政府投入,扩大银行贷款规模,鼓励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使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以及组织公路企业境外上市融资等多种途径,加快了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机场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局面。高速公路快速客运、铁路提速、长江集装箱内支线班轮运输,成为“九五”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至2000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线路54019公里,为1978年的1.73倍,比1995年增加10348公里;综合交通网密度达到38.75公里/百平方公里,较1978年增加16.24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164公里,已建成13条干线和支线铁路。公路通车里程444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34公里(含一级公路),二级以上公路7081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7362公里,其中三级以上航道695公里;港口泊位1424个,港口年吞吐能力12837万吨,其中长江主要港口泊位137个、吞吐能力3635万吨。拥有6个民航和联航机场,各类对外开放口岸9个。一个以合肥为中心,高速公路、干线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骨架,二级公路、航空线路和内河航道为干线的综合交通网正在形成。
2000年,全社会货运量44517万吨,比1995年增加4055万吨;货运周转量1076亿吨公里,增加169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量62033万人,增加4152万人;旅客周转量537亿人公里,增加154亿人公里;港口吞吐量7376万吨,其中,沿江主要港口吞吐量268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25000TEU(标准箱)。
2、综合运输系统加快发展,运输结构进一步调整。经过多年努力,一是以长江主要港口为中转站的货物多式联运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由长江与公路组成的国际集装箱运输通道、非金属矿石运输通道和由长江与铁路组成的水泥运输通道、煤炭运输通道。其中,集装箱运输在“九五”期间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二是以合肥为集散中心,由铁路与公路、航空与公路组成的客运通道运输能力和效率大幅度提高,通道延伸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系统开始完善。在市场竞争和政府调控的双重作用下,旅客和货物依赖单一或特定运输方式的运输结构有了较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逐步得到发挥。2000年与1980年相比,铁路在货运周转总量中的比重由79.3%降为57.5%,公路由3.4%提高为25.5%,水运由17.3%下降为17.0%,航空货运开始起步;铁路在旅客周转总量中的比重由52.4%降为38.0%,公路由40.7%提高为58.5%,水运由7.0%降为0.7%,航空客运周转量已经超过水运,达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