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十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

  (三)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总量规模小,企业间产品交叉趋同
  我省汽车工业投入不足,资产规模小。“九五”期间,我省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近30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为2.0%,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4.2%,低于全国5.0%的水平。目前,行业资产总规模居全国18位。单厂的规模也偏小,奇瑞、江汽、安凯等企业按资产计均居全国30位之后,与全国前10位企业,尤其是几大汽车集团相比,差距很大。
  企业间产品互相交叉,投资重复。客车及底盘:安凯集团从大客向下延伸,江汽集团从轻客底盘向上延伸,产品结构趋同;轻型车:江汽集团轻型载货车面临严峻挑战,芜湖一汽扬子公司能力大部分放空,而与此同时,飞彩集团仍拟大规模建设轻型载货车底盘项目;微型车:合昌、芜湖华阳、安驰等都生产微车,致使有限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区域内竟争过强。
  2、研发实力弱,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技术路线
  目前,我省主要企业尚不具备产品自主开发的能力,整车及关键总成新产品主要依靠国外引进,或模仿创新;零部件企业大都按主机厂提供的图纸生产,产品的开发能力极低。
  产品的技术来源复杂,尚未形成产品的共用平台,如轻型车:江汽集团为五十铃、丰田技术,芜湖一汽扬子公司为解放技术;大中客:安凯集团为凯斯鲍尔、斯太尔和曼技术,江汽集团为现代、日野技术,由此导致产品开发、零部件采购、工艺路线组织等成本难以压缩。同时,也给零部件厂家组织规模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3、产业外向度低,尚未有机融入世界汽车制造体系
  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业之所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与国际汽车产业的合资合作,如上汽与大众、通用,一汽与大众、戴一克(拟),二汽与雪铁龙、雷诺一日产,长安与铃木、福特,天汽与丰田等,而我省与国外产业资本合资合作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导致与国内竞争对手在产品、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国外市场开拓力度不足,也制约了我省汽车工业发展。
  4、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性很强,无论发达国家(美国、日本等)。发展中国家(中国、韩国、巴西等)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体现国家意志的产业政策,内容涵盖产业结构、安全、环保、节能、对外贸易及投资等方面。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强省(市)均对汽车发展实施集中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而我省管理体制仍较为混乱,政出多门,条块分割,难以形成合力。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待强化。
  二、“十五”时期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1、全球汽车产销格局发生转变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汽车需求增长趋缓,亚太、东欧、南美等新兴汽车市场增速趋快,市场需求的格局将悄然转移;跨国汽车集团实施本土化战略,将加快汽车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步伐。专家预测,2015年发展中国家汽车产量占全球的份额将由目前25%增加到48%。这将为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带来机遇。
  2、全球汽车产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
  为缓解产能过剩、开发成本大幅攀升的压力,近几年世界汽车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汽车企业纵横联盟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据估计,到2010年将形成5—6个大集团垄断全球汽车的格局,集团间关系将由单纯的竞争向竞争与合作共生的方向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