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2.6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仅占需治理面积的63.5%。皖南、大别山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8%,特别是大别山几大水库上游大沙河、毛尖山水库一带,生态环境退化,河湖淤积,水利控制性工程功能减退。江淮丘陵的水土流失问题也较为突出。
我省除长江干流和部分山区水库外,其余水体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和巢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水污染严重的水域之一,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全省水质超过国家Ⅲ类限值的污染河段占监测总数的60.7 %,超过V类限值的河段为26.7%,符合Ⅰ类标准的河段仅为7.6%。目前,尽管水污染在局部有所控制,但总体上有恶化趋势,加剧了水质性缺水矛盾。
4、水利保障体系不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水利管理工作仍较薄弱,水利基础工作条件、信息采集、防汛调度、科学研究等方面急待加强,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水利规划等前期工作明显滞后,缺少项目储备。水资源管理尚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水利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水利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水利投融资、水价格、收费体系尚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水利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三)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1、水利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家确立了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水利建设的重要决定,将水利建设摆在基础设施之首,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并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省委、省政府也及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全社会水患意识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建设,全省上下形成“抓水利、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2、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有了较为可靠的保障。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经济对水利的需求增加,市场配置水资源能力逐步加大。特别是随着各级财力的增强,为水利建设投资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保障。“十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省也将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尤其是随着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和工程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水利产品和服务价格将逐步到位,国外资本和社会资金对水利建设的投资也将会增加。
3、水利事业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经过50多年来的水利建设,我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资产存量不断增大,水利加快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积累了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支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干部队伍,为水利事业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十五”水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以防洪减灾为中心,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着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筹措水利建设资金。经过5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体制及其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我省比较完善的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工程体系及水利保障工作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重大转变,保障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