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十五”水利发展规划

  3、以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要措施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继续进行以皖南、大别山区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29平方公里。开展了淮河、巢湖水污染防治的监测、监督,减缓了污染加重的程度。
  4、以长江干流为中心的平烷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全面展开。自1998年秋冬以来,全面实施了长江干流平烷行洪、移民建镇工程,并有重点地进行了长江主要支流、内湖及淮河蒙洼行蓄洪区移民建镇试点,共完成投资近30亿元。不仅扩大了行洪通道,增强了湖泊调蓄能力,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减轻了防汛压力,安定了群众生活。
  5、以重点骨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前期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修编了长江、淮河两大流域防洪规划及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及淠史杭等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规划;加快了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白莲崖水库工程、大型病险水库加固、城市防洪、长江和淮河干堤加固、沿江排涝泵站以及主要支流治理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了安徽省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以及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地处长江、淮河的洪水走廊,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复杂,是我国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水利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愈显突出,其保障能力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防洪标准偏低,洪涝灾害频繁。我省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标准较低。1991年淮河大水及1998、1999年长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75亿元、163亿元、160亿元。目前境内长江干堤和淮北大堤总长1371公里,仍有一半以上堤防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防洪标准;沿淮21处行蓄洪区进洪频繁,行洪效果达不到规定要求,安全建设严重滞后;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普遍不到10—20年一遇;淮北平原和沿淮、沿江地区约有 40%的农田排涝能力不足3-5年一遇;全省具有防洪要求的20座城市中,只有少数符合国家防洪标准的下限;大中型病险水库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存在安全隐患;非工程措施不能适应防洪减灾的需要。
  2、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全省水资源总量675亿立方米(不包括过境水),人均和耕地亩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全省易旱缺水地区的面积7.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5%,淮北地区和江淮丘陵区严重缺水。有效灌溉面积中还有81万公顷中低产田没有得到改造;66座县城以上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176余万人饮水困难。淮北平原多数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已出现大面积漏斗,严重危及城市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淠史杭等大中型灌区工程不配套,设备老化,水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全省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50%。工业每万元产值用水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量63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