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环保监测信息化。建立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环保监测信息网,使网络成为环保监测的主要手段和发布媒体,为实施生态环保监督,加强环境建设提供依据。
17、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重点是大企业。要借助大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带动全省企业信息化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大中型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70%以上中小企业都能利用网络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不同技术类型和不同的管理模式,选择推广合肥叉车、江淮汽车、安徽烟草、新集煤矿等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通过信息化示范工程,提高企业综合利用信息化水平和竞争能力。
18、安徽地理信息化。逐步实施数字安徽工程,进一步完善全省数字化元素1:25万、1:5万和1:1万基础地理数字化建设。重点抓好土地、农业、环境、水利、资源、交通等GIS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加快我省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研究和建立,政府管理和经济建设能够普遍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三)重点工程
为保证“十五”时期我省信息化发展基本任务的实现和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抓好以下十大标志性工程。
1、软件基地工程。建立以合肥软件园为重点的安徽软件基地。采取必要政策措施,集省内各方财力,汇各类优秀人才,全力建成有国际影响、国内知名的合肥软件园,初步形成以合肥地区为中心的软件产业群。到2005年,争取合肥软件国软件销售收入达15亿元以上,高级软件人才达2千人以上,普通软件人才达1万人以上,使合肥软件园成为带动安徽软件发展的龙头。支持芜湖等市发展软件产业。
2、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工程。力争抓住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升级转移的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一是在信息家电方面,重点支持海尔工业园和安徽康佳生产基地建设,研制开发数字高清晰度彩电,并加大面向大型家电企业的招商。二是引导、组织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整机厂家、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投入芯片设计。争取与名牌企业合作和在家电及通讯产品的芯片设计上有所突破,并快速形成产业化,以此带动我省IT产业全面发展。三是加快我省电子基础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元器件成品和整机。四是以雷达研究为技术依靠,大力发展民用雷达、微波发射与接受系统设备、卫星信号接受系统设备以及其它衍生系列产品的生产,形成产业化基地。五是将合肥光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建立光通信产品生产研发基地。
3、宽带智能网络建设工程。在中心城市建设高速、大容量骨干传送,窄带、宽带相结合,固定、移动等方式灵活接入,信息资源丰富的宽带智能用户接入网络。使之具备信息交换,视频点播,因特网接入等多种功能。组织实施新一代INTERNET网络建设,在合肥、芜湖等城市建成新一代宽带IP城域网,建成合肥宽带互联网中心,实现本地电信公众网、科教网、经济信息网、广播电视网等高速互联,使合肥成为知名的数码港。
4、电子政务及安徽省党政信息网工程。建设连接省直厅局及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专用的安徽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基本建成省、市两级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按党政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统一规划的原则,实现党政信息在党政部门内的共享。在党政网络平台上建设党政业务处理信息系统,充分应用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等多媒体技术,加速实现办公自动化,到“十五”末,党政部门50%以上业务工作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进一步发挥政府上网工程作用,基本建成省、市、县政府信息发布系统,政府对有关社会服务工作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省级政府部门要建设一批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资源数据库和公共信息资源交换服务中心,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市县政府部门要组织建设本地的基础地理、国土资源、人口和人才资源、法律法规、招商引资、统计数据、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等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