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快体制改革,在组织、管理、投资、人才培养、规范市场行为、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尽快形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使我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的环境差距明显缩小。
(二)建成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省宽带网建设,建成以光缆基础网络为依托,以高速传输带宽为纽带,以高速交换为手段的新一代宽带网络。各主干通信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各专用网络和纵向网络成为各专业部门业务支撑,形成一个基本覆盖全省、设施功能完备、业务门类齐全的宽带传输通信网络环境。主干传输网络带宽达到320G,出口网络带宽达10G以上。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带宽2.5G以上的宽带城域网,用多种技术方式加快建设宽带接入网,基本建成满足多媒体终端用户的接入网络系统。力争到2005年,通信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一倍。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通过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传统工业的升级换代。到2005年,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和计算机经营管理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能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大开放和引进力度,努力建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力争到2005年实现软件技工贸收入50—70亿元,其中软件收入20亿元以上。
(四)电子政务系统初步建成,重要领域信息化广泛发展。安徽省党政信息网建成使用,全省县以上党政部门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系统;政府上网工程在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科研教育部门建成覆盖所有独立科研机构和所有大中专学校、重点中小学的实用科研教育网络;金卡、金关、金税、金盾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基本与国家同步,金融、财税、公安、海关、社会保障、外贸等部门基本实现业务网络化处理;农网入乡入村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纽带;电子商务运作环境初步建立,建成几个实用的电子商务系统或中心,力争在“十五”后期我省电子商务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建成几个实用的公共信息资源库。
(五)社会信息化水平跨上新台阶。到2005年,计算机互联网上网用户达到270万户以上,是“九五”末的10倍。政府、企业、家庭上网的比重分别达到100%、70%、20%。电话用户达到1800万户,其中移动电话达到750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7部/百人(比“九五”末增长240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5部/百人。无线寻呼用户超过300万户。年人均电信消费水平300元左右(比“九五”末增长25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600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9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上述目标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即在2001年至2003年前三年中,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制定有关政策,集中力量,加大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以示范工程带动信息化应用推广,积极支持软件业、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扎实有效地打好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十五”后两年进一步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力争我省综合信息化水平达到中部地区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