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层次取决于科技进步的水平。“十五”期间,要以推进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和农科教结合,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强与国外、省外的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重点引进和消化一批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和基层科技推广单位的科研联合。加强和改进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稳定基层队伍。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加大“一技一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掌握新技术能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开发、承包和租赁经营。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规划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和示范辐射作用。
(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顺利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保证。要坚持以防洪保安为中心,以长江、淮河干流治理为重点,继续实施并完成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任务,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基本完成大型及重点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采取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办法,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快防治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步伐.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和过度围湖造田等有损生态功能的经济开发,保护天然林资源和湿地资源。在以往过度开垦造成生态破坏的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以池州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保护特殊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搞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尽快“把树种上,把水留住”。推进农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加快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电力、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八)拓宽投资渠道,强化政策扶持
适应新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改善各级财政资金运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对结构调整的导向和启动作用。金融信贷部门要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信贷的额度、品种,放宽贷款条件,确保信贷投入的不断增加。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提供优良的环境,吸引外资的注入。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和集聚民间投资。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必须进一步稳定和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建立规范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断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全面落实粮改政策。逐步实行粮棉和其他农副产品优质优价政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善于用市场经济法则搞好协调指导和宏观调控,结合本地优势,制定结构调整的指导性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