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立足各地现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比较优势,选择1-2个对本地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建设。围绕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延伸和扩展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培育和壮大龙头,最终形成区域和特色经济优势。根据我省实际,皖南、皖西两大山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要围绕建设生态农业,突出抓好茶叶饮品、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绿色食品、保健林特产品产业开发;淮北地区要在发展牛羊肉、水果、淀粉加工产业上有所突破;沿江地区要在建设好优质粮油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水禽和水产业;皖中地区要依托蚌埠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合肥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农业高科技产业;东部沿江、浙地区和城市郊区等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设施农业,进一步提高竞争力。
四、“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强化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开辟鲜活农产品运用绿色通道。进一步发挥国合商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各类流通组织。加强农村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省、市、县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体系。积极推进安徽农网“信息入乡工程”建设,在所有乡镇上网的基础上,逐步向村、中介组织、农村大户和企业延伸。加强农产品宣传推介工作,努力开拓销地市场。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逐步在全国主要大城市建立农产品贸易网络。积极办好经贸洽谈会、农产品展销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二)实施品牌工程,培育农产品名牌
加快粮油、瓜菜、名优茶、水果、畜禽等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重点扶持一批优质专用新品种繁育推广基地,建立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尽快完成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加快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省、市两级农产品质量市场监控、跟踪检查和服务机构,定期公布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对批量上市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工商部门要引导企业及时办理国内外商标注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对茶叶、粮油、水果、奶类、肉制品等现有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开发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保护。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壮大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