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6、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引导他们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调整结构,不搞强迫命令。
  (三)主要目标
  1、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一次,良种覆盖率达100%,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70%,畜禽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0%,其他经济作物良种化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2、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目前的38%(畜牧业占28%,水产业占10%),提升到50%(畜牧业占35%,水产业占15%)。
  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比提高到1.6:1。
  4、全省形成50个年营销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贸工农龙头企业,组建10个年营销收入超5亿元、利税超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集团。
  5、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6、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提高4%左右,收入结构进一步改善。
  三、“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一)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
  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十五”期间,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继续压缩和淘汰不适销品种,加大对“种子工程”支持力度,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形成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促进农业品种更新换代。积极组织实施农产品优质化工程,重点推广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双低油菜、脱毒甘薯等。大力发展以特养、特种和特色加工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逐步形成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强化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健康食品。广泛应用有机栽培、病虫害防治、果品套装和农产品包装、保鲜、保活等提质增效适用技术,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提高优质品率。
  (二)调整种植业结构
  在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生产。粮食作物内部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适度压缩普通粮食生产。稳定小麦、山芋、大豆,适当调减早稻,发展玉米。调整淮北分散棉花面积,稳定沿江高产棉区。扩大油料生产,重点发展双低油菜,扩大花生面积。积极发展细菜和反季节蔬菜生产。发展江淮早熟水果。加强芝麻、五彩豆、紫云英等小作物品种和特色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扩大青贮玉米和大麦面积,积极引进高产优质牧草良种,充分利用空闲地、林边隙地、果林间地和荒山荒坡等大面积发展牧草种植。到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300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000万亩,其中:油料2200万亩,棉花400万亩,蔬菜1100万亩,水果200万亩。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调整耕作结构,搞好耕地的用养结合,通过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面积。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