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

  5、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改善了农产品供给。1978—2000年,我省粮食产量增长66.6%,达到2470万吨;棉花产量增长1.5倍,达到28.5万吨;油料产量增长7.7倍,达到285.1万吨;肉类产量增长5.3倍,达到311.5万吨;水产品产量增长29倍,达到159.8万吨;茶叶、蔬菜、水果、蚕桑等农产品产量均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短缺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品质结构中优质品比重低。2000年优质小麦420万亩,仅占小麦面积的14%左右;高档优质米700万亩,只占水稻面积的23 %;优质油菜830万亩,仅占油菜面积的57%;高质量的三元杂交猪比重只有30%左右。水产品、蔬菜、水果多是大路货,乡镇工业产品档次普遍较低。
  2、农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偏低。2000年,畜牧业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比河南、吉林两省分别低3.8、15.4个百分点。
  3、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比重偏高。2000年,粮食、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66:34,粮食作物所占比重比江西高7个百分点,比湖北高11个百分点。
  4、农产品加工落后,产业关联度低。我省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上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2000年,全省农林牧渔四业产值分别居全国第7、3、8、7位,粮、棉、油、牛羊肉、水产品等农产品资源丰富,而且集中度较高,适合深加工布点需要,但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0.76:1。农产品加工深度低、产品单一,多以初级产品、半成品出售,产业链条短,关联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5、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滞后。在我省农村三次产业比重中,一产明显偏高,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7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仍从事第一产业,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6、区域经济特色不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近年来,萧砀水果、皖北黄牛、亳州中药材、芜湖优质粮油、黄山食用菌等虽都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规模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但是普遍缺少规模大、效益好、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缺少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和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对整个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力不强,区域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需要,1995年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额呈逐年下降趋势,1995-2000年,增长额分别为329.6元、304.9元、201.0元、54.3元、37.2元和34.3元,并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在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67.1%,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又占62%。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