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

安徽省“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
 (2001年12月31日 皖政[2001]115号)


  经过20多年改革与发展,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转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省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此,特制定安徽省“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规划。
  一、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基本情况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一个稳定增长,两个加快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1、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林牧渔四业结构由1978年83.6:1.6:14.2:0.6调整为2000年55.4:5.2:28.6:10.8。在种植业内部,粮经种植面积趋向合理。1978-200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9280万亩调减为8348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2739万亩调增为4279万亩。
  2、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88.1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3%;乡镇企业职工479.8万人,比1978年增长5倍左右,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7%。在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农村工业、建筑业、服务业、运输业和商业的比重持续上升。
  3、农村就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2000年,我省农村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2001.8万人,比1978年增长31.2%,非农行业劳动力796万人,增长13倍以上。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已由1985年的1:0.08:0.06调整到2000年的1:0.17:0.23。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我省农村劳动力呈现从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从事二、三产业比重增加,且三产增长速度快于第二产业的趋势。
  4、多元收入结构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1985—2000年,在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动者报酬收入所占比重由9.7%上升到28.3%;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由82.2%下降到67.1%,其中种植业收入比重由59.1%降至41.5%,牧业收入比重由10.2%升至11.8%。农民收入由过去以家庭经营收入特别是种植业收入占绝对地位,转向劳动者报酬、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共同增加的局面。1980—200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84.8元提高到1934.6元,增长了10.5倍,年均递增12%。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了小康进程。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