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络利用率,整合改造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快政务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统筹建设省级政府公众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在工商、税务、经贸、医疗、教育、卫生等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信息和交互式办公的信息服务。加快市、县(区)横向接入网建设,扩大联通面和应用范围。建设省市、县(区)视频会议系统,提高政务网利用率。开发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基础的信息资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启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示范工程,稳步发展电子商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重点环节的示范工程建设,逐步扩大应用范围。继续抓好“数字福建”社区信息化示范建设,进一步完善充实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选择一批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产、贴近生活的项目,开展示范建设。统筹骨干传送网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体系和网络安全的监控体系。
(八)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省建设的研究和规划工作,明确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以及实施的配套措施。加快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沿海防护林、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等四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以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继续抓好已列入国家水土保持治理规划的国债项目的扫尾工作。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步伐,建设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林业生态、海水养殖生态等工程。加强资源管理,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土地、森林、海洋和矿产资源,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继续加大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手段,建成省环境监测体系一期工程。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巩固和发展达标成果。采取积极措施推进我省主要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九龙江流域和闽江水口库区养殖污染整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研究制定化肥、农药、地膜污染控制的途径和措施。加强城市污染治理,推进福州洋里、泉州宝洲和漳州、南平、莆田污水处理厂等国债投资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和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三明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基本建成。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产业化试点项目建设,争取开工一批产业化运作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
(九)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把提供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安排好公益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不断增加对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设施的投入。加快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继续推进省立医院改扩建、省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综合楼、协和医院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抓紧省广播电视中心、福建大剧院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两馆一站”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多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和老龄服务等产业。继续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增加公安“三所”、监狱、劳教场所等政法基础设施投入,有效保障司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文化和体育,美化社区环境,丰富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