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为契机,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大力推进农业区域性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布局。建设好临海蓝色产业带、山区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带三大特色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特别是优质早稻、优质果蔬产品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茶叶、花卉和食用菌,做大做强水产业、林业和畜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植壮大6个国家级、100个省级龙头企业。继续做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和示范园区的工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点扶持超级稻、生物杀菌剂、畜牧疫情防治产品产业化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项目。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扶持优质稻、国家级农业水产良种基地、林业种苗项目等良种繁育和推广,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推进十大防灾减灾体系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农电“两改一同价”。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农林水产疫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搞好集体土地合理流转,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围绕建设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等产业基地,打造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一代数字音像和通讯终端及网络产品、规模化计算机及集成电路系列产品、石化、汽车及船舶制造等9条产业链,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国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实施林纸林板一体化、食品、环保装备等产业发展。着力支持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现代中药、海洋技术、现代农业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支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冶金、纺织、建材等行业优化升级,淘汰一批落后工艺、设备、产品和企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做大做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继续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其壮大规模,提升整体素质。
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优化行业结构,拓宽服务领域,强化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的改组改造,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行业,提高服务水平。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逐步推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促进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同时,注意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在继续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改革省级预算内资金投入办法,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大力促进和引导社会投资,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切实加强省重点项目和国债投资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年度计划。今年安排在建省重点项目42个,总投资60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20亿元,其中漳诏高速公路、福宁高速公路、罗长高速公路、省博物馆、省体育馆和福州洋里、莆田、南平污水处理厂等16个项目计划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强化重点项目责任制的落实,认真制定年度目标及阶段目标,明确责任单位,督促项目单位把计划目标分解到位、责任到人。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项目和国债投资项目的稽察力度,严禁挪用和侵占建设资金,督促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完善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加大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力度,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招投标法和我省实施办法,继续完善招投标的配套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