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压缩不必要支出,杜绝损失浪费
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禁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对所有财政支出,都要精打细算,力求节约,讲究效益。
要加强会议费管理,切实精简会议开支;加强车辆经费管理,严格控制车辆购置、维修支出;加强通讯工具管理,从严控制电话费支出;改进取暖费管理办法,由暗补改为明补;严格控制各种招待行为,强化业务费管理;加强出国经费管理,严格审核预算,控制标准;切实减少各种庆典和表奖活动;精简机构,加强编制管理。要通过实施零基预算、政府采购、会议许可证制度、一支笔审批制度、财政统一结算等办法,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
八、严格执行预算,规范支出项目
要严格执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预算,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杜绝个别地区和部门巧立名目、变换手法要求追加支出的做法,除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明确的重大事项和紧急救灾支出外,2002年一律不追加新的支出。
管严工资类支出,各地区人员工资的发放标准必须与本地区政府的可支配财力水平相适应,要认真清理国家规定以外对个人发放的津贴、补贴等,坚决刹住乱开口子、滥发钱物、互相攀比之风,绝不能一方面拖欠国家政策规定的工资,另一方面又发放地方出台的津贴、补贴。厉行节约专项类支出,对可安排、可不安排的专项支出坚决不予安排,对必须安排的专项支出,要本着最大限度节约的原则适当安排;推行专项支出项目库管理,对重点项目支出实行公示制和财政派驻监督员办法。规范管理建设类支出,全面开展项目概算、预算、决算财政审查制度,坚决制止超标准建设和项目超概算的行为。从严监督补贴类支出,加强对粮食等各项补贴的政策管理和财务管理,坚决查处套取、挪用、侵占政策性补贴的各种行为。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管理,研究制定最大限度地控制现金支付的办法和措施,逐步减少行政事业单位对职工个人支付的现金量,堵塞支出管理漏洞。
九、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减少政府债务性支出
严格界定政府举债范围,切实提高政府债务资金使用效益。坚持量力而行、规模适度的原则,使政府的负债规模与政府的偿债能力相适应。坚持谁借、谁用、谁还的原则,建立健全借、用、还相统一的机制。研究建立政府债务预算,对当年已确定的需要偿还的债务支出,要在年初预算中给予足额安排。要做好中央专项借款的偿还工作,建立财政偿债准备金,多渠道筹集还债资金,省直单位和各市要尽快处置资产,加大清收力度,保证按时偿还中央借款,减轻对财政平衡的压力。强化地方政府融资管理,加大对政府债务的集中管理力度,建立和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管理体制,明确融资主体,推进融资市场化运作,促进债务风险企业化,减少政府直接负债。
十、加强财政监督,严格依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