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切实拓宽投资渠道。
要广辟资金渠道,实行政府、集体、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配套投入机制,保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建立财政增加防灾减灾体系投入的刚性机制。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主要特性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各级政府必须从财政上给予倾斜支持,切实把“十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投入重点,逐步提高防灾减灾建设中财政投入的比重。二是积极走招商引资路子。鼓励单位、外商以及个人按照规划要求合资、合作参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利用外资,争取条件优惠的外国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社会闲散资金,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步伐。三是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靠地方和广大群众,充分调动他们参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和以资代劳。四是全面落实水利、林业等建设基金筹集办法,并确保相关的建设基金足额用于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按照《
森林法》规定尽快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增加林业生态工程投入。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生产性项目,工程实施中对气候、水文等条件有特殊要求,必须争取最佳的施工季节抢建设时间,赶建设进度,因此,必须集中力量保重点,切忌分散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贡献率。
要依靠科技,充分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巨大作用,高起点、高效率、高水平地推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二是加强对外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技设备,提高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水平,特别是洪水预警体系、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中,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提高科技含量。三要加强防灾减灾重大技术的攻关,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要发挥科研优势,协同作战,联合攻关,力争在关键项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加强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进度。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确保防灾减灾建设顺利进行和各项规划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前期工作周期长、审批环节繁杂等特点,涉及到水文、地质、环保、城建等各项基础工作,与一般的生产性项目相比,前期工作难度更大,因此,前期工作要有适当的超前性。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优先安排并加大前期经费投入,鼓励多渠道筹资,保证重点项目的前期经费足额到位。同时要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积极推进和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度。
(五)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要切实贯彻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验收制。在工程建设中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关键是要选好项目法人代表。项目法人代表要由素质好、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人担任,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依法对项目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招标投标,对那些不规范的行为要依法进行查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搞同体监理,要通过公平竞争的办法,选择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监理。合同管理是实施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今后要在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普遍推行。对已经建成的工程项目,要认真组织验收,搞好工程建设资料移交工作,并加强建成后的管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