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沿海防护林和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体系。
——沿海防护林方面。“十五”期间,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抓好霞浦、罗源、莆田、长乐等地108公里基干林带建设,加快福安、福清、惠安、漳浦等地老林带更新与农田林网造林,推进福鼎、长乐、东山、晋江、平潭等地40个沙荒风口治理,提高抵御风沙等自然灾害侵蚀的能力。同时,选择条件较好的林地,建设果竹基地,增强沿海地区林业发展后劲。力争到“十五”末期,沿海地区能形成基干林带、护路护岸林、农田防护林、村庄绿化及其他有林地点线面、带网片、乔灌草有机结合、生态功能相对完备的综合防御体系。
——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林方面。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木兰溪等流域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期限为12年(1999年一2010年)。在“九五”试点的基础上,“十五”期间为主建设“五江一溪”江河流域生态林保护一期工程。重点实施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两大工程:
水源涵养林工程。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建立天然阔叶林保护为主的生态屏障,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发挥涵养水源的作用。在源头及两侧的浦城、松溪、建宁、泰宁、安溪、永春、南靖、平和、长汀、上杭、仙游、寿宁、周宁等45个县(市)造林更新17.8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低效林分改造15万亩。
水土保持林工程。重点对长汀、安溪等县强度水土流失区进行治理,主要营造阔叶树或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林11.2万亩,封山育林 54万亩,低效林分改造30万亩,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水土保持功能。
8.农林水产疫病防治减灾体系。
——农业方面。重点建设:(1)重大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包括省植保植检站病虫害监控中心和38个区域性病虫害监测站。(2)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建设重大病虫紧急防治配套设施,在突发性、迁飞性和流行性病虫频发区加强快速减灾设施建设,建立10个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3)建立10个区域性重点植物检疫实验室。(4)技术支撑体系。建设10个区域性农药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为病虫草害防治科学化、农作物轮作无害化、农产品残留无毒化提供技术保障。(5)无规定疫病区项目建设。分沿海和山区两大片开展区域性的联片联防,到2005年达到有效控制19种规定疫病,使猪、禽和大牲畜病死率分别控制在5%、13%、1%以下。(6)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建设。建立以省动物疫情监测中心,9个设区市及30个畜牧生产重点县疫情测报站,10个国家级疫情监测站。
——林业方面。重点建设:(1)建立和健全省级、设区市林业中心测报站,并设立南平市、三明市、武夷山、将乐、连城、福鼎、福清、云霄等17个监测网点。(2)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的管理系统。(3)建立省级苗种选育、良种、复壮、苗种供应、保存的实验中心。(4)在马尾松毛虫、毛竹枯梢病、木毒蛾等森林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分别建立工程治理示范区,工程治理示范面积420万亩。
——水产方面。续建省级海岸带渔业资源和环境监测管理中心,加快完善闽东、闽中。闽南渔场指挥部和省水产研究所监测站的功能,在一些重点疫区、库区建立监测点,形成全省监测管理网络;抓好省级海、淡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治预警中心建设,以及福州、宁德、莆田、泉州、漳州5个市海水养殖病害防治站建设,三明、南平、龙岩3个市淡水养殖病害防治站建设,形成全省性的水产养殖病害防治预警体系;建立水产健康苗种繁育体系,在完善宁德大黄鱼原种场基础上,逐步建设莆田僧帽牡蛎、平潭坛紫菜、福清菲律宾蛤子等原种场,新建和改建9个设区市水产良种场;做好海洋渔业资源与水产养殖容量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