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洪水预警体系。“九五”期间,闽江洪水预警一、二期工程。晋江、九龙江、汀江、赛江、木兰溪及敖江洪水预警系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控制面积达10.29万平方公里,覆盖全省陆域面积的90%,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指挥水平。
(四)沿海防护林体系。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从1988年建设以来,成效较为显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从建设前1987年的35%提高到2000年的54.6%,已初步建成带网片、乔灌草相结合,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的防灾减灾防御体系,大大改善了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有力促进了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
(五)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中尺度灾害性预警系统一期工程于1997年建成,二期工程于2000年底基本完成。通过一、二期工程的建设,我省已在厦门、福州(长乐)建成两部714SD多普勒雷达,在南平(建阳)、龙岩建成两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全省布设了28个自动雨量站、41个四要素自动站、15个Ⅱ型地面综合有线遥测站,基本组成了地面自动气象探测网;在福州、厦门、龙岩、三明、南平布设了5部单站式闪电定位仪并组网运行等。随着一、二期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我省在短期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服务水平上有了明显提高,在为各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中,特别是在1998年抗洪抢险和1999年防抗台风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我省五大防御体系的建设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是与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防洪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形成的防洪防潮工程体系尚未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部分工程防抗标准偏低,有的堤段尚未完全闭合,河道设障严重,城区排涝能力也亟待提高。
二是我省工程性、区域性缺水较为突出。蓄水工程建设较为薄弱,江河上游缺乏控制性的防洪骨干工程,已建成的水库未能充分发挥调洪能力,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三是水利工程老化引发的病险问题日益突出。全省仍有相当数量的各类病险水库、水闸工程,有的已经危及大坝、水闸的安全运行,严重影响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并对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四是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有劣化趋势,水土保持意识仍需加强。“五江一溪”生态林资源遭到破坏,蓄水滞洪功能弱化水土流失面积得不到有效控制;沿海防护林体系还存在着风口综合治理难、沿海基干林断带较多、农田防护林网老化等问题。
五是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省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水平和短期气候预测能力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已建成的工程设备在稳定性、实时性、兼容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影响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体系整体效益的发挥,需要改造更新。
六是渔港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尚无法得到根本改变。渔港总体布局还很不合理,渔船避风靠泊补给困难的矛盾仍然突出,渔港建设水平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单调,综合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