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江一溪”流域中上游保护区
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和木兰溪是我省主要水系,流域面积约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80.7%。“五江一溪”中上游地区呈扇状水系分布,峡谷与盆谷相间排列,峡谷坡降大,盆谷坡降小,盆谷四周溪涧汇集,易造成洪涝灾害。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尤其是低效林分面积已达200万亩,占40%,相当部分地域森林吸纳水份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河床淤积不断上升。
本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以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护“五江一溪”流域天然林资源,改善江河源头及一重山脆弱的生态环境;以治理水土流失,保障国土安全为重点,加快护岸林带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各流域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
(五)沿海旱地与风沙治理区
我省旱地和风沙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沿海旱地占全省旱地面积75.5%,多为砂质土壤,保水保肥功能差。这一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玄武岩风化发育而成,林业用地以红壤。砖红壤性土壤为主,原生植被破坏殆尽。沿海地区也是台风多发区,平均每年7.9次,且常伴有狂风、暴雨、巨浪、沙尘,破坏力大,危害范围广。
本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沿海水资源紧缺地区,在加强新水源工程和跨流域弓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要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配置。继续加快山美、东张、东圳、峰头、北引等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抓好万亩以上重点旱片治理。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立体种植,生态果茶园综合建设和生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加强农田环境保护,防止工业“三废”污染,减少农业化学物质和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沿海风沙区要针对沿海防护林带老化、基干林带断带多、沙荒风口造林难度大、树种结构单一等问题,继续推进沿海防护林带建设,抓好40个沙荒风口、108公里基干林带建设,选择条件好的林地,建设果竹草基地。
(六)水源保护区
据我省1999年对口条生产、生活主要水源水系102个断面常规监测结果表明,76.4%的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地面水三类水质标准,但各水系有机物污染普遍存在,石油类污染尤为突出。在福州、厦门等16个城市的39处饮用水源地中,有22处饮用水源地的各项监测指标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但有13处饮用水源地的总大肠杆菌群指标超标。造成饮用水源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我省工业废水污染仍较严重,工业排污口多沿江河分布,大部分废水未达标排放;城市环境承载力低,大部分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低处理率的养殖业排污。
本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强水环境监测,明确水功能区域划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控制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水体,防治水环境污染;做好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提高水源周边环境质量。
(七)矿山开采区
我省已发现矿产120多种,有1.5万多种矿产地(点),以非金属矿为主,较大型的能源矿产集中分布于龙岩市和永安市,均为无烟煤;花岗岩矿区主要分布于沿海一线;高岭土矿区主要分布在龙岩;金属矿中储量较大的有铁矿、铅锌矿、铜矿、锰矿、钨矿和金矿等,主要分布在闽西、闽东和闽北等地。由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现有的工艺水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景观型、环境质量型、生物型破坏,引发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此外,地下开采常引起土地、农田塌陷,地下水位降低,水土流失加剧,从而改变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