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针原则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系统配套”的要求,“十五”期间我省交通运输发展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适度超前,强化基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构建大交通体系,力争实现交通发展总体趋势由基本适应向适度超前转变。
2.突出重点,平战结合。以高速公路、铁路、深水泊位、省级公路干级建设为重点,加快进出省通道建设,不断拓展延伸内陆经济腹地,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国防交通保障能力。
3.合理布局,促进开发。交通设施建设要根据国土资源开发、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等对客货运输的需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4.城乡兼顾,山海联动。在重点建设联系城乡之间大交通网的同时,要注意兼顾广大农村路网的建设和完善,并向山区倾斜,着力构建一个四通八达、设施配套、覆盖全省的综合交通网络,促进山海协作,带动城乡共同发展。
5.突出规模,效益优先。在规划安排和运输体制改革上,突出规模经济、整体效益,避免重复建设。发挥交通运输的规模效益,优化调整结构,推进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6.依靠科技,提高水平。交通运输发展要突出科技的先导作用,重视高速公路、智能运输、交通环保等三大技术的开发研究,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改进交通运输装备,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1.“十五”期间交通运输生产预期目标:
全省客、货运输总量年递增分别为5.49%和3.61%,即到2005年底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8.851亿人,全社会货物运输总量4亿吨;沿海港口吞吐量年递增7.7%,2005年底达到1亿吨,其中集装箱运输年递增12%,2005年底达到285万标箱。
2.“十五”期间交通建设计划:
——铁路。2005年底,铁路里程达到1833公里,新增380公里;形成5个进出省通道(鹰厦、横南、梅坎、赣龙、温福),实现福建铁路与全国铁路大干线(京九线)的连接,密切福建运输网与长江三角洲运输网、与珠江三角洲运输网的联系,推进沿海港口腹地纵深。
——公路。2005年底,通车里程达到5500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7900公里,全省公路密度达45.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245公里,新增900公里,实现全省9个设区市都通高速公路。通各县(市)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或路面等级达到次高级以上,通乡镇公路上等级,(行政)村村公路逐步等级化,使省际间、城际间、城乡间公路交通更为便捷,农村公路落后状况明显改善。
——港航。2005年底,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61个,新增15个;年综合通过能力达10000万吨,新增吞吐能力3000万吨。港航建设初步适应国际航运发展要求,基本满足对台“三通”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
——民航。2005年底,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1849万人次,新增23万人次。民航机场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进一步扩大航空业务量和服务领域。
届时,一个覆盖八闽大地,畅通、安全、高效、舒适的综合运输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四、布局与重点
(一)战略布局
“十五”期间大交通建设布局要立足现有基础,合理分工,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规模发展,配套协调,新建、扩建、改造相结合,提高综合运输的总体水平,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能力和效益。铁路要力争尽快形成与省外联系多通道,省内联成网,干、支线相配套的铁路交通格局。高速公路形成“一纵两横”,连接全省9个设区市的快速通道。普通公路重点建设二级以上省级经济干线,构成连接全省各县、市、区和大型空、海港的高等级公路网。港口以厦门湾港、福州外港、湄洲湾港为重点,建设适应国际海运发展趋势、功能比较齐全的大型深水港区及配套设施,推进泉州、漳州、莆田、宁德港口建设,健全大、中、小港相结合、相补充的沿海港口体系,并积极发展闽江等内河航运。民航以福州、厦门两个大型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型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一批公路、铁路客货站点和集装箱堆场尤其是枢纽站点,主要是福州、厦门铁路客运站和福州、厦门公路枢纽站,加强公路与铁路、公路与航空、公路和铁路与水路的沟通衔接,形成以福州、厦门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空运协调配合的多式联运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
(二)发展重点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与国内外及省境内各大经济区间相沟通的大干线、大通道、大港口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布局,优化路网结构,使高等级、大运能的交通设施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路网布局、结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充分利用资源,兼顾全局与局部、沿海与山区、城市与乡村、干线与支线;进一步改善运输装备,使运输能力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运输质量初步满足市场需求;形成四通八达、功能分工合理和部分运输方式初具现代化功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铁路。重点建设赣龙、温福两条进出省干线铁路和福、厦两座客运站房,全省形成温福、横南、鹰厦、赣龙、梅坎5条分布在东北、北、西北、西、西南方向的进出省铁路通道和两座功能较为齐全的客运站。积极推进福厦、龙厦铁路的前期工作。强化与全国铁路主干网的联系,尽快形成省内铁路网络。在下大力气抓好干线铁路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支线铁路规划和部分项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