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时期全省沿海港口建成集装箱专用泊位和进行集装箱装卸的多用途泊位达15个,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10.8万标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以年均递增27.1%的速度迅速增长。到2000年底全省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66万标箱。1998年以来国内货物运输也逐步采用集装箱运输方式,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0年国内集装箱吞吐量达10万标箱以上。铁路集装箱运输也稳步发展,2000年铁路集装箱发送量10万箱、到达量12万箱。集装箱运输在闽台两岸货运试点直航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7年4月直航以来,到2000年底两岸运营的集装箱量累计超过130万标箱。
4.运输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促进了传统运输经营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运输业积极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运输企业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形成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多种运输方式间的竞争局面。各种运输方式为适应市场变化,开始重视客货营销工作,促进运输企业面向社会、面向用户,提高速度、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九五”期间,一批大中型骨干运输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试点,部分企业实现了集团化经营,为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摸索了经验;大部分小型企业放开搞活,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的运输市场经营格局。交通运输业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观念已经树立,开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逐步向政企分开。市场管理体制转化。
(二)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省交通发展欠帐较多,近十年来特别是“九五”虽有较大的发展,但还是补欠性的。我省交通运输出现从紧张走向缓解,是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总体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实现的,交通基础仍然较薄弱,还不能完全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交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运输网规模小,综合性枢纽尚未形成。从总体上看,我省拥有的运输网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的地位不相称。高等级的运输干线所占比重很小,且分布不平衡,运输主要干线或主要运输通道缺少中心城市、工矿区、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辐射线、分流线和支线;沿海港口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内河航运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具体表现在:
——铁路仍是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综合运输中所占运输份额太小。鹰厦、外福、漳泉肖铁路等级低且均为尽头线,省内铁路未成网,通过能力较低,覆盖面小;现有出省通道与国家铁路大干线的联系仍不密切;省内铁路运营里程短,到2000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为全国的第20位。
——低等级公路比重大。四级以下公路占84%,山区地市尤为突出。二级以上公路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不足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一半。一些干线公路部分路段技术等级不达标,险段多,通过能力低,二级以上进出省通道少。到2000年底全省建成时高速公路仅占全省公路的0.676%,通车里程为全国的第15位、华东六省一市中位于第5位。
——沿海港口规模经营能力偏小,吞吐量小。到2000年底全省港口吞吐量在全国11个沿海省市中仅高于广西、海南居第9位。港口大型专业化泊位少,港口腹地纵深不足,与扩大开放、发展对台经贸要求不适应。货物集装箱运输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集装箱运输的设施建设滞后,港口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港口陆路集疏运方式较为单一,大宗货物大运量集中到港适应能力偏低。水路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技术装备水平偏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集装箱和冷藏运输目前主要集中在外贸运输,国内集装箱和冷藏运输刚起步;现代物流技术尚未起步;货物运输要求“大宗货物直达化,高值货物快速化”难以满足。
2.交通运输业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各种运输方式由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发展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制约,联运组织困难,适应未来发展的多式联运方式发展缓慢。
3.运输市场不规范。运输市场体系不健全、不规范,运价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行政干预过多,运输市场主体自主性差,运输市场公正、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尚未建立,运输业发展缺乏活力,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发展环境与运量预测
(一)发展环境
1.国内宏观形势趋好,交通仍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十五”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在“九五”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整个宏观形势趋好。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仍是国家鼓励优先发展的重点。这为交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加快交通建设带来极好的机遇。
2.我省发展战略中交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十五”期间我省将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在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战略,交通的发展应适度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拥有覆盖广大的交通网络、高等级的交通设施和满足不同需求的运输装备、运行机制,还必须建立代表当今世界交通发展潮流的各种运输方式和交通手段、协调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这是我省交通建设的目标和促进交通发展的动力。